设计灵感 | 雷姆库哈斯的设计“设计过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23:52 1

摘要:屡获殊荣却拒绝被标签化的明星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与其工作室OMA(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开创了一种能独特应对日益复杂世界的设计方法与实务体系。出于对这种方法论对设计师意义的兴趣,我开始

悬浮映画按:屡获殊荣却拒绝被标签化的明星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与其工作室OMA(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开创了一种能独特应对日益复杂世界的设计方法与实务体系。出于对这种方法论对设计师意义的兴趣,我开始深入探究他们的设计流程,本文将分享所得发现。

当被问及执业目标时,库哈斯答道:"持续思考建筑可能成为什么。我可能成为什么。"正是这种对"可能性"的探索,构成了库哈斯职业生涯的决定性特征。

Introduction

介绍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曾学习剧本创作与建筑学,现领导着他于1975年联合创办的OMA/AMO事务所。您可能通过其著作《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或《S,M,L,XL》而知其名,通过北京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或西雅图中央图书馆识其设计实践,还可能因其近年担任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而知晓其名。

Seattle Central Library / CCTV Beijin / Performing Arts Center Taipei— photos via Archdaily

很难用简单定义概括库哈斯。虽然他的建筑作品遍布全球,但仅凭视觉外观很难辨认出典型的库哈斯建筑。要定义库哈斯,必须进入他的领域,超越砖石钢铁的物理世界,踏入图像、模型与过程的理念之境。这里关注的不是"现状如何",而是"未来可能"。

然而他的建筑与著作确实存在某种使其可辨识为OMA产出的特质。这些作品深受其创作过程影响:一种自下而上、劳动密集型、以研究为主导的全面质疑方式。他的作品如同组合装置(assemblies),库哈斯拒绝提供简单答案,而是呈现一系列证据,要求观者自行构建解读。

我们审视当下,洞察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实现突破。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因此,库哈斯最伟大的成就并非某个具体建筑或著作,而是构建了一套能够持续捕捉、质疑与生成思想观点的体系。他所构建的是一个放大版的自我,通过研究方法与建造实践,这个系统能持续稳定地产生关于世界未来形态的优美而睿智的构想。让我们深入剖析这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Observation

观察

发掘新理念最便捷的途径是深入社会剧变区域。库哈斯(Koolhaas)与其团队构建了一套能全球扫描变革加速地带的机制,这些变化速度远超其他地区的领域正是实现突破的潜在空间。诸如欧洲历史城区等场所可能数世纪保持原貌,而北京、迪拜或老挝等地却在数年內完成自我重构。正如库哈斯所言:"我们设定议程,继而审视当下,洞察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实现突破,这完全独立于连续不断的建筑项目制造流程。"

1998年,OMA通过创建AMO咨询公司将其认知世界的方法开放共享。这家专注于研究、出版与展览的机构,通过组建全职研究团队,使OMA得以在变革发生前就预判其走向。

建筑建成之前,先研究成书

在库哈斯作为建筑实践者介入项目之前,其理论研究者身份早已先行探索。担任哈佛教授期间,他先于央视总部大楼设计委托便已深入研究珠三角区域;在迪拜提出基建方案前,相关研究手册早已出版;与普拉达(Prada)合作前,其关于消费空间的研究专著已然问世。

新锐思想最易萌发于新兴思想环境。因此AMO与库哈斯的研究项目多聚焦于全球新兴经济体,实属必然。

The studio practice

工作室的实践

库哈斯区别于同行的另一特质在于其事务所的运作模式。他并非提出总体规划后交由建筑师团队深化,相反,其实践以高度自由为特征:材料选择、方法论及工作时间皆无定式。可以说OMA事务所竭力避免任何仅凭权威而无实质依据的解决方案;库哈斯提供的是问题本身,而非现成答案。

OMA设计流程的核心并非创作者,而是批判者。在我们的工作模式中,关键人物是那个被呈现多种方案后作出批判性抉择的人,由此诞生更优的建筑成果。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OMA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规避现成答案的实践理念深入骨髓,甚至体现在材料采购环节。昆勒·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指出:"当然选用现成目录材料更便捷,但如此便无法引领前沿。因此我们自主研发材料,创新结构体系。"

这种自由的另一维度是弹性工作制。马克·费尔德曼(Mark Veldman)坦言:"你可随时离开或通宵工作,这里拥有持续创作的自由空间。"

最后,对固化的警惕甚至延伸至招聘策略。董事总经理维克多·范德希斯(Victor van der Chijs)强调:"我们坚持每年至少更新25%员工,吸纳年轻聪颖的新血。"

为确保最大概率发掘新思想,OMA围绕自我更新与再生而构建。尽管库哈斯本人以三十年资历成为恒定要素,但其持续批判自我与外部世界、同时重构二者的实践,恰是设计流程的核心秘诀。

Models

模型

模型在OMA设计流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大量制作的工作模型既是创想载体也是约束框架。其空间表现力能产生即时冲击效果,无需研读冗长文档或操作虚拟三维模型,实体模型本身就是便于实验的独立存在。正如其建筑师所言:"当创意头脑云集时,点子层出不穷。我们的优势在于能实际测试所有构想。这固然耗费资源,却正是其珍贵所在。"数十甚至数百个创意被转化为演示图、分析图与模型,通过持续批判筛选,最终凝练为设计方案。有记者曾观察到:"穿过接待区……会议室堆满小型工作模型。初看仿佛是数十个项目的有机玻璃与泡沫模型,细察却发现全是莫斯科同一地块的总体规划方案,通过反复建模探索建筑群的不同布局与关联。"

OMA的成就之一,便是在产生巨量"实验废料"的同时维持盈利运营。这种工作方式模糊了研究、概念与设计阶段的界限。外部信息在此环境中逐渐生长为重塑(未来想象的)方案。人类学家阿尔贝娜·亚内娃写道:"曼哈顿、西雅图、科尔多瓦被引入事务所,它们的生命力在工作室实践中得以再现。"这个思想实验场由客户需求、环境要素、法规预算与机遇构想共同构筑,创意与模型在无尽循环中相互转化。

一轮又一轮

模型制作使事务所得以在客户需求、时间压力与建筑环境等矛盾约束中游刃有余。模型与书籍将约束条件与创想转化为可视化、实体化的表征,成为构筑新世界的基石。"埃雷兹·埃拉(Erez Ella):每个模型承载一重或多重特质,难以言喻的复合体,由材质等元素构成。"模型由此成为矛盾诉求的争议性组合体:拆除限制、历史约束、功能分区、类型学限定、结构与屋面规范、机电系统要求,以及各类人文关切,使用者体验与业主需求,所有要素经转译移植后,最终统合于模型这一完整载体。

通过这种方式,库哈斯的实践得以创造并维系众多可能未来的具象呈现,供人检验、修改与质疑。这些表征历经一轮轮演变,在更迭中与新旧思想交融消长。

大量制作精细模型的实践使OMA能在设计流程中容纳更高复杂度。最终决策推迟越久,伟大新概念诞生的概率越大。因此每个模型都是工作室的微观缩影,持续变化的创想集合体,始终处于向更精妙、更睿智的可能世界构想演进的流动状态。

Archives

档案

十年前,荷兰建筑研究所(NAI)提议收购OMA事务所档案库。他们派遣一位艺术史学者耗时四个月清点事务所地下室档案库的全部藏品。工作完成后,OMA却决定不予出售,转而聘请这位学者担任其档案管理员。

-巴比肯艺术中心展览指南(Barbican Exhibition Guide)

Archives via Borix1

OMA事务所能维持这种工作方式的关键因素,在于其高效复用历史成果的能力。通过调用庞大的模型与书籍档案库,他们既实现了时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又积淀了更丰富的创想储备。

模型归档使建筑师得以长期保存创意痕迹;模型解档则意味着重新发现时光封存的设计创见。

——阿尔贝娜·亚内娃(Albena Yaneva)

波尔图音乐厅(Casa da Musica)项目即为证明:"那座废弃且被暂时遗忘的私人住宅模型重返事务所,重新进入设计循环。它在模型台上静置数月后,最终被赋予新假设进行重塑、焕新与调适。"

借助庞大档案库的运作,OMA得以驾驭海量概念与更高内部复杂性,从而能在远超常规规模的创想资源池中遴选优质方案。

Books

书籍

除归档模型外,OMA事务所还采用另一种跨时空传递信息与创想的方式。正如其在建筑联盟学院(AA)展览所示,OMA不仅是建筑事务所,更是巨型书籍生产机器,他们将书籍运用于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记录研究过程、保存项目阶段成果、捕捉最终成果。

OMA Book machine exhibition at the AA

这些书籍帮助掌控时间进程,使海量信息保持可调用状态。研究阶段的书册包含照片、图示、文本与方案。"重村彻(Shohei Shigematsu):我们使用近乎儿童绘本般天真的图示。投入大量时间制作的书籍本身也是汇报材料组成部分,同时具有自我厘清思路的功能。"

后期书籍则如档案库般承担洞见存储功能:"如同模型工作台,书籍是设计步骤的凝练记录,使项目物质轨迹可追溯。它们保存探索痕迹,呈现设计实验成果,让设计师得以回溯并重新审视既往设计决策。"

书籍在OMA扮演着双重角色:既用于启动建造流程,亦用于总结流程。尽管其他建筑事务所也有建造与著述结合的先例(如勒·柯布西耶或巴克敏斯特·富勒),但无人能像OMA般将书籍生产与建筑实践融合至如此规模。

Conclusion

结论

库哈斯通过快速吸纳新思想并在每个项目及事务所内部维系高复杂度的运作流程,得以先于他人洞见未来。

因此,其最伟大的成就并非建筑实体、模型、著作、展览或杂志,而是构建了一套能持续生成并维系创想涌流的体系。

我们为竞赛与招标所做的设计大多会自然淘汰,其他行业绝不会接受这种条件。但你不能将这些设计视为废稿,它们是思想火种,将在著作中获得永生。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或许有人会推测,库哈斯(Koolhaas)持续不断地建造建筑,本质上是为了理解世界,正如他在2004年访谈中的总结:

也许建筑学终究不必是愚笨的。当它摆脱建造义务后,便能成为思考万物的方式,一种呈现关系、比例、连接、效应与万物图解的学科。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来源:精致DIY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