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飞虱防控方法集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6 21:21 1

摘要:白飞虱(Bemisia tabaci)又称烟粉虱,是一种危害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害虫,其繁殖快、抗药性强,且能传播病毒病,防控难度较大。以下是综合防控方法,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以实现绿色可持续控制。

白飞虱(Bemisia tabaci)又称烟粉虱,是一种危害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害虫,其繁殖快、抗药性强,且能传播病毒病,防控难度较大。以下是综合防控方法,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以实现绿色可持续控制。

一、农业防治(基础措施)

1、抗虫品种选择

种植抗白飞虱的作物品种(如抗虫棉、抗虫番茄等),或选择对白飞虱不敏感的作物作为替代。

2、轮作与间作

避免与茄科、葫芦科(如黄瓜、西瓜)等易感作物连作,可与玉米、豆类等非寄主作物轮作,减少虫源积累。

间作驱虫植物(如薄荷、艾草等),利用挥发性物质驱避白飞虱。

3、田间管理

清除残株:收获后彻底清理田间残株与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合理密植:避免过度密植,保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抑制白飞虱繁殖。

科学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增强作物抗虫性。

4、避害栽培

调整播种期,避开白飞虱高发期(如夏季高温时间段7~9月高发期)。

二、物理防治(辅助手段)

1、黄板诱杀

利用白飞虱对黄色的趋性,悬挂黄色粘

虫板(每亩20-30张),高度略高于作物顶部,定期更换。

2、防虫网覆盖

在温室或大棚入口、通风口安装40-60

目防虫网,阻止成虫迁入。

3、取旧矿泉水瓶子内壁刷一层黄油漆,外面刷一层废机油或食用油,具有良好的粘附作用。

4、吸尘器捕捉

取一个吸尘器,在作物叶面进行操作,特别适合红薯田,有很好的效果。

5、银灰膜驱避

地面覆盖银灰色地膜,反射光线干扰白飞虱视觉,减少产卵。

三、生物防治(绿色环保)

1、天敌昆虫释放

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寄生白飞虱若虫,每亩释放5000-10000头,每周1次,连续3-4次。

草蛉 (Chrysopa spp.):成虫和幼虫捕食白飞虱各龄期。瓢虫(Coccinella spp.):如异色瓢虫,成虫日捕食量可达百余头。

2、微生物制剂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孢子粉稀释后喷雾,感染白飞虱致死。。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高龄若虫和成虫效果较好。

3、昆虫信息素诱杀

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干扰成虫交配,

降低种群密度。

四、化学防治(应急措施)

1、药剂选择

优先选用低毒、高效、持效期长的药剂,如:吡虫啉、噻虫嗪、氟吡呋喃酮、呋虫胺

(新烟碱类,内吸性强)。

■螺虫乙酯(双向内吸,对若虫高效)。

■氟啶虫胺腈(抗性发展慢)。

敌敌畏,具有速杀与熏蒸作用,能快速杀灭成虫。

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吡蚜酮、烯啶虫胺)。

2、施药技巧

重点部位:叶片背面是白飞虱栖息和产卵的主要场所,需重点喷施。

施药时间:清晨或傍晚成虫活动减弱时喷药,提高药效。

轮换用药:每季作物轮换2-3种药剂,延缓抗药性产生。

3、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安全。

避免在花期施药,减少对传粉昆虫的影响。

五、综合防控策略

1、监测预警

定期调查虫口密度,利用性诱剂或黄板监测成虫数量,当每株作物有虫3-5头时启动防治。

2、分区治理

根据虫情发生程度划分防治区域,优先处理重发区,防止扩散。

3、生态调控

结合田间生态工程(如种植驱虫植物、保留天敌栖息地),构建可持续防控体系。

六、案例参考

设施蔬菜防控:在温室中结合防虫网、黄板和丽蚜小蜂,化学药剂使用量可减少50%以上。

大田作物防控:通过轮作降低白飞虱发生基数,配合生物农药防治。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白飞虱危害,同时减少化学农药依赖,保障农业生态安全。

来源:精致DIY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