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山西人民出版社 @溯源之旅 #溯源丛书 的新书,黄永年先生的《北朝隋唐史论集》(上、下两册)很开心#我的私人书单 溯源丛书装帧典雅,编辑考究,在历史通俗和历史学术方向深耕,非常值得珍藏。 今天收到了就拆了,先看到两张精美的画片(一样滴),是山西著名的的壁画吧,我还没找到书中出处,先存着。 这本书是为纪念黄永年先生100年诞辰,山西社特邀黄先生的公子黄寿成将黄永年先生有关中古史(即南北朝隋唐史)的论文编为一书,精选近60篇。我随手读了两篇,一篇讲唐朝家具一篇讲唐朝的饼,嘿,还是很亲民的,很好读的。就是等等,怎么,卓子?倚子?图片上明明是桌子椅子啊,为什么这么明晃晃的错字?不会是编辑的锅吧,他们一向认真的,印错了?嗯,不会啊,生僻字都不见错过,这么明显的?那只能是我读书少,自己少见多怪的锅了! 仔细读一下,原来桌子在成为桌子之前,最早叫卓子,中间还有叫棹子的时候。来看看黄老先生怎么说吧:“在晚唐、五代的敦煌壁画上则另出现一种新的式样,前面讲榻时引用过的晚唐《宴会图》(窟号361)以及另一五代时的《嫁娶图》(榆林窟·窟号38)上都画有这种新式样的家具, 它比几要长要高,每边有四条或四条以上的直腿,但腿与面之间接有一条波浪形的边,显系从床的形式蜕化而来(见图八,据《嫁娶图》临摹)。 家具面上放着食物,有好几个人垂脚并坐在长凳式的榻上(即图四所摹绘)准备进食。这种家具不知仍叫几还是另有新名称。到了《韩熙载夜宴图》上则已都是一个长方面、四条直腿,腿之间用几根细木条作为横档以联结加固,和今天的桌子没有多大区别(见图九)。这种形式的家具在敦煌唐画《屠房》(窟号85)中已可看到,不过没有横档,且作为屠案,不像《夜宴图》中的已登大雅之堂。五代后唐时僧齐己的《白莲集》中有《谢人寄南榴卓子》诗,北宋初杨亿的《谈苑》中也有“造檀倚、卓”的记载,可见《夜宴图》上的这种家具已应叫“卓子”。为什么叫卓子,北宋末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作了解释,认为“卓之在前者为卓”,也就是卓然直立在前面的意思。《杂记》又说“今人用倚、卓字多用木旁”,可见在北宋末卓子已多写作“棹子”,至于写成“桌子”则更是以后的事情。”考证功夫好细!@山西卫视 可否请你去探寻一下这个宝藏出版社?在山西哎,书香山西,阅读山西的大本营哎。还有一个月是世界阅读日哦,四月阅读月带我们探秘一下山西的出版社吧。#红薯书房 @人文薯 @知识薯摘要:今天收到@山西人民出版社 @溯源之旅 #溯源丛书 的新书,黄永年先生的《北朝隋唐史论集》(上、下两册)很开心#我的私人书单 溯源丛书装帧典雅,编辑考究,在历史通俗和历史学术方向深耕,非常值得珍藏。 今天收到了就拆了,先看到两张精美的画片(一样滴),是山西著名的
来源:台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