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荣发出生在江西赣州的一个普通乡村家庭。从幼年起,他就表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常常用简单工具在纸张或地上涂抹图案。
徐荣发出生在江西赣州的一个普通乡村家庭。从幼年起,他就表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常常用简单工具在纸张或地上涂抹图案。
邻居们注意到他的天赋,称他为“小画家”。这种早期认可激发了他持续练习的动力,尽管缺少专业指导,他仍通过自学积累了技巧。
1978年,高考恢复,徐荣发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主修相关专业。1981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时的南方冶金学院附属职业中学担任美术教师。
这份工作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稳定而体面,他也因此组建家庭,娶妻生子,过上看似平静的生活。
不过,徐荣发内心始终怀揣成为专业画家的愿望。教学工作虽与他兴趣相近,却受限于固定课程,无法尽情发挥创意。
1996年,他向学校申请停薪留职一年,意图外出开拓视野。学校同意保留职位,但限定了时效。他选择前往广东,那里经济活跃,机会较多。
抵达广东后,徐荣发进入了一所私立学校任教,继续从事美术教育。一开始,他将部分精力投入个人创作,尝试融入当地环境。但由于性格内向,不善社交,他在职场中面临挑战。
1997年,该校考核中,他未能通过,失去这份工作。同时,因超过了停薪留职的期限,原单位也无法恢复其职位。他彻底丢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失业后,徐荣发一度滞留广东寻找机会,但屡屡碰壁。几个月过去,他返回赣州,却发现家庭关系已生变故。
长期外出加上沉迷创作,导致他忽略了家庭责任。妻子承担全部家务和抚养儿子重担,积怨渐深。
最终,她选择离婚,带走儿子离开。从此,徐荣发陷入了孤立状态,生活陷入困境。
事业与家庭双重打击后,徐荣发将全部精力转向绘画。他用有限积蓄购买颜料和工具,在家中或街头创作抽象作品。
但那时市场对这类艺术需求有限,他的画作难以售出。经济压力下,他开始拾荒维持生计,捡拾废旧材料如木板、炭笔作为创作媒介。这种生活方式持续多年,逐渐形成了习惯。
2004年左右,徐荣发突发中风,右侧身体瘫痪,右手无法握笔。这对依赖右手创作的他而言是重大挫折。
他坚持康复训练,逐步适应用左手绘画。起初动作生涩,但通过反复练习,左手技巧渐趋熟练。他继续在街头或废弃物上作画,作品多为抽象线条和色块,体现个人情感的表达。
2008年,一位路过赣州街头的网友发现徐荣发。当时,他衣衫不整,用左手在木板上涂抹,模样引人注目。
网友拍摄照片上传网络,帖子迅速传播,点击量达50万以上。许多人惊叹其作品风格独特,称他为“当代毕加索”或“疯子画家”。这一事件引发了媒体关注,记者走访了解其背景。
赣州美术协会专家随后查看徐荣发作品。他们指出,这些画作虽有个人特色,但从专业角度看,技法较为粗糙,缺乏系统训练和创新深度。
专家强调,这是民间艺术现象,应以平常心对待,水平一般。这一评价在网上引发了讨论,有人认同专业区分,有人认为忽略了其坚持的价值。
走红后,徐荣发生活并无本质改变。他继续靠低保和拾荒度日,偶尔售卖画作换取微薄收入。
2010年代,媒体零星报道其现状,他提及对儿子的亏欠,但未有进一步联系。
2022年,报道显示,时年66岁的他仍活跃在赣州街头,用左手创作,身体状况稳定但贫困依旧。
2025年,他年近70岁,继续在赣州拾荒并绘画,作品偶见于抖音短视频分享,但未获得商业突破。
专家评价维持原判,民间认可与专业差距仍存。徐荣发沉迷绘画40年,付出家庭与稳定代价,却换来了一般得评价。他的故事在网上流传,激发对艺术与生存辩论。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