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大战场:敌后抗战田野调查笔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7 00:02 3

摘要:《大战场》以“重返战场”的执着与“细节重构”的匠心,书写敌后抗战的真实面貌。其学术深度对军战史研究范式革新有推动作用,在大众传播价值方面,既澄清谬误又滋养民族精神,是兼具思想性、史料性与可读性的精品力作。

《大战场》以“重返战场”的执着与“细节重构”的匠心,书写敌后抗战的真实面貌。其学术深度对军战史研究范式革新有推动作用,在大众传播价值方面,既澄清谬误又滋养民族精神,是兼具思想性、史料性与可读性的精品力作。

——贾永(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原社长)

《大战场》是一部承载深厚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的作品。余戈等作者凭借在军战史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与不懈探索,历经二十载精心打磨,完成了这部书写敌后抗日战场的扛鼎之作,为相关研究与抗战精神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

——周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副主任 )

内容简介

《大战场》以翔实的史料、客观的视角,通过14篇田野调查报告,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重要战役战斗,彰显了敌后抗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价值。

敌后战场的开辟,奠定了中国抗战两个战场的战略格局,为迅速扭转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敌后战场的坚持斗争,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以战养战”“以华制华”的战略图谋,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本书作者长期坚持田野调查,深入晋冀豫苏鲁等敌后战场战役战斗发生地寻访调研,结合中外史料互证,挖掘鲜为人知的战场记忆,重现了真实的敌后战场。本书有力回击了对敌后战场的诋毁抹黑,在相当程度上填补了军战史专业研究的空白。

作者简介

余戈,1968年7月出生,曾任《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副编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已出版“滇西抗战三部曲”(《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1944:龙陵会战》)、《惠通桥之战》等,作品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文津图书奖,入选年度“中国好书”。

目 录

前言触摸抗战最真实的模样

平型关:板垣“钢军”的绝望深谷

人们容易从“平型关大捷”这个概念,想当然地认为当年八路军的这一仗发生在古老的内长城关口上,其实,关口一线是由阎锡山指挥的国民党晋绥军把守的。林彪指挥的八路军第115 师,是悄悄前出到平型关右前方几公里处的乔沟深谷设伏——这种有别于国民党军的战法,是从红军反“围剿”时期起就熟练掌握的运动战和山地游击战。

齐会:冀中平原上的经典歼灭战

1939 年初,日军慑于敌后游击战争的严重威胁,从正面战场回师,进攻冀中根据地,冀中大部分县城为日军占领,形势日趋严峻。1 月,贺龙率领第120 师驰援冀中。4 月中旬,在河间县齐会村、找子营、南留路村等地,与前来“扫荡”的日军第27 师团第3 联队第2 大队激战三天两夜,创造了八路军在平原地区全歼日军的光辉战例。

梁山:一一五师好汉们的饕餮盛宴

梁山战斗不是一次孤立的战斗。它是中国人民反奴役反侵略作战中的一环,无数这样的战斗环环相扣,成为打击侵略者的天罗地网,也成为重塑中国人精神的铁血骨骼。

黄土岭:“名将之花”是这样凋谢的

黄土岭战斗,以歼灭日军900 多人、打死指挥官阿部规秀中将和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而胜利结束。尤其是所谓“名将之花”的凋零,让日本“华北方面军”终于认识到:太行山的气候,是不适于东洋的什么花绽放的。

雁宿崖:激战之后此处无雁宿

在战争时期,夸大战果、虚报己方牺牲和损失是各国惯常的做法。因此,对于“尘埃落定”的伤亡人数,后人研究起来却难免“尘土飞扬”。但无论日军伤亡人数到底是多少,都无法抹杀八路军在雁宿崖战斗中取得的辉煌胜利。

东团堡:“玉碎”倭寇此处遗长恨

东团堡之战发生在1940 年9 月,属于八路军“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涞(源)灵(丘)战役中的一次战斗。那次战斗全歼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独立步兵第4 大队第4 中队,是日本公刊战史《华北治安战》一书承认的“玉碎”作战。

关家垴:小山头上的血性与担当

彭德怀态度坚决,认为一旦放走冈崎支队,很难再寻将其歼灭的战机,“必须在此将其消灭!”“就是拼光了,也要拿下关家垴!”“不能打硬仗的部队,以后也没有前途!”

沁源:给侵略者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

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在日记中记下了沁源围困斗争的意义,他特别提到 陈賡特别提到,围困沁源是敌俄双方顽强斗争的比赛,“谁是最后的顽强者,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只要我们善于领导,群众是不会离开我们的”。

迁安:驱散冀东阴霾的霹雳伏击

冀东军分区第12 团团长曾克林曾回忆说:“彭家洼、大贤庄两次战斗,打的都是鬼子的王牌军。为此,我军威震滦东,敌人闻风丧胆,大大振奋了民心,鼓舞了斗志,为开辟滦东根据地、扩大抗日力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冀东:他们是靠打歼灭战“发家”的

14 年抗战,在敌后战场的19 个抗日根据地,哪个根据地最艰苦?哪支部队最能打?我个人认为都是冀东。冀东的反“扫荡”不是一般所谓的“跑反”,而是逮住机会就打仗,硬碰硬地打,打歼灭战。冀东部队是靠打仗“发家”的。

阜平和海阳:“铁西瓜”货源充足

这一切现象值得人注意之处,不在这些原始武器的品质优良,而在它们所反映出来的人民的战斗精神。一个人须有莫大的勇气,才能对敌人的可怕的近代武器想出这些简单原始的抵抗方法来。

车桥:雷霆万钧之“围点打援”

这次战役不仅是抗战以来新四军在华中地区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而且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使华中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从此揭开了华中地区战略反攻的序幕,是华中敌后战场由相持转入局部反攻的重要标志。

水道:反攻收复胶东的序幕之战

水道战斗的规模不算大,但是它却是胶东地区自抗战以来我军首次在敌人拥有坚固防御体系的条件下,成建制地全歼日军一个加强小队的攻坚战。此战极大地震撼了胶东地区的日伪军,使敌人认识到其“推行数年之久的碉堡政策已不适用于目前战略战术的要求”。

冉庄:陷敌于灭顶之灾

(冀中)素有中共平原根据地模范区之称,交通壕、地道建筑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有地下设施,甚至有相距七八公里的三个村庄用地道连接起来,而且农村的老百姓抗日意识很强,形成了半农半兵状态,就连老幼妇女也组织了抗日团体。

后记铭记与传承

来源:民族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