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掉的团灭诅咒:古代叛军为什么总是亡于内讧?
大将骆悦等人秘密见到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对他说:“今天早上史思明大声责骂我等,我们和您都面临被杀的处境,自古以来就有废立君王之事,请您召见宿卫曹将军共商大事。”
大将骆悦等人秘密见到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对他说:“今天早上史思明大声责骂我等,我们和您都面临被杀的处境,自古以来就有废立君王之事,请您召见宿卫曹将军共商大事。”
把“安史之乱”放进中国历史的热搜榜,流量绝对不输任何一场王朝更替。但问题来了,这场叛乱到底有多乱?它凭什么能在史书里被反复提及、在现代还被拿来类比各种危机?这波操作,完全可以叫“冷兵器时代的黑天鹅事件”——而且乱到连唐朝官方自己都写不圆。
你觉得主角一死剧情就得结束?大错特错!让这场混乱局面不断延续的,并非安禄山本人,而是他背后的那些寒门学子、边地将领以及胡人军队。他们早已把这场“叛乱”,演变成了一场“制度革新”。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开元盛世”的结束,与宣告着唐朝全盛期一去不返。这场内乱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北方地区经济大倒退,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公元755年,唐玄宗还在骊山华清池与杨贵妃赏雪对饮,谁也没想到——安禄山的一句‘清君侧’,让盛唐繁华瞬间崩塌!”
公元755年,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之一——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后的余晖中。长安城内歌舞升平,万国来朝,唐玄宗李隆基已执政四十余年。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致命的危机。
在安史之乱这场决定唐朝命运的内战中,回纥(后称回鹘)的介入如同一把双刃剑——其精锐骑兵为唐廷提供了关键战力,但每一次“救援”背后都暗含高昂代价。
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由安禄山、史思明及其子嗣发动的叛乱,不仅摧毁了盛唐的繁荣,还开启了藩镇割据的百年乱局。
公元761年十月,鹿桥驿的梧桐树已经光秃秃的。史思明站在中军帐外,望着北方黑压压令人窒息的天空,手中的毛笔不自觉在羊皮地图上划出裂痕。陕州战败的军报被夜风吹得簌簌作响,他突然将笔杆折成两段:“逆子若敢逃回,我必亲手剐了他!”
史思明(703—761年)的死亡标志着安史之乱进入尾声。这位叛军领袖在军事巅峰时期因家族内讧被杀,其政权迅速崩溃,唐朝借机反攻,最终于763年平定叛乱。然而,这场动乱留下的藩镇割据与财政崩坏,已彻底改变了盛唐的国运。
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内战之一。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记录了过去的辉煌与沧桑,也为我们指引着未来的方向。今天,就让我们通过50道精心挑选的历史选择题,来检验一下你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吧!这些题目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以及世界历史的多个重要知识点,难度适中,既有基础题,也有拓展题。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