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陈寅恪:与鲁迅同窗2年,却从不提鲁迅,道出原因令人肃然起敬

一九零二年的上海码头,秋风未起,船声嘈杂。陈寅恪和兄长陈衡恪踟蹰在甲板上。两人身旁站着鲁迅,神情沉默,目光投向波澜的江面,似是在打量又有几分迟疑。这一刻,几个年少心思各异的少年,选择了同一艘驶向异国的航船。他们也许没想过,船舱内的短暂同窗,会在将来成为千丝万缕

鲁迅 陈寅恪 俞明震 陈衡恪 鲁迅同窗 2025-06-26 13:34  3

学者吴宓的占卜往事

1910 年,少年吴宓怀揣着梦想,即将告别陕西老家,奔赴京城参加清华留美学校的入学考试。在那个充满未知与忐忑的启程时刻,他选择通过占卜来窥探前程。得卦语 “海波两头高,飞蓬驾六鳌。居中能驭使,何怕涉风涛?” 彼时年少的吴宓对卦语的意思懵懂不解。​

学者 北平 占卜 陈寅恪 吴宓 2025-06-22 19:20  4

钱锺书:人谓我狂,不知我狷

世间有一种人外表温软,内心则十分强悍,钱锺书即是一例。钱锺书字默存,据说,是因为他小时候口无遮拦,常得罪人,为此父亲钱基博特地为他改字“默存”,告诫他缄默无言,存念于心。钱锺书表面看是一个谦虚、温和的人,其实骨子里有着传统士人的那种倔强与狂狷。

西南联大 陈寅恪 钱基博 吴宓 钱锺书 2025-06-11 09:48  4

浅谈陈寅恪国学大师四代传承

陈宝箴(1831-1900)是陈三立的父亲,陈寅恪的祖父。他是中国晚清时期的改革家,被誉为“新政重臣”,在湖南巡抚任上积极推动新政,是康有为、梁启超和光绪帝戊戌变法的主要支持者。陈宝箴的改革理念和实践对儿孙辈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师 国学 陈寅恪 陈寅恪国学 陈衡恪 2025-06-09 10:25  5

陈寅恪书为刘文典《庄子补正》序

释文:合肥刘叔雅先生文以所著《庄子补正》示寅恪,曰:“姑强为我读之。”寅恪承命读之竟,叹曰:“先生之作,可谓天下之慎矣。”其著书之例,虽能确证其有所脱,然无书本可依者,则不之补。虽能确证其有所误,然不详其所以致误之由者,亦不之正。故先生于《庄子》一书,所持胜义

庄子 陈寅恪 庄子补正 刘文典 陈序 2025-06-01 08:23  6

近现代学者论“一代有一代之学术”

在学术史研究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一代有一代之学术”。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学术的时代性,朗朗上口,引用率颇高。除了直接引用,一些学者还进行了引申,如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文化”。那么,此语究竟出自何处?最准确的理解是什么

学术 学者 近现代 陈寅恪 邓实 2025-06-01 07:49  4

史德 | 陈寅恪中古史研究渊源略论——一种情感史视角的分析

情感作为一种情愫和力量,对一个历史学者的学术志向和志趣选择会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本身就是历史学的一部分。陈寅恪毕生经历了多次学术转向,其中,中古史研究在其学术研究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不是偶然,情感于其间恰恰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直接造就了陈寅

陈寅恪 史德 中古史 中古史研究 陈寅恪中古史 2025-06-01 07:14  5

史德 | 谈陈寅恪的“文化历史主义”

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陈寅恪的治学方法和治史方法、“民族文化本位论”和文化批评的观点、家学渊源以及受教育背景、心史研究和宗教史研究等方面来看陈寅恪的“文化历史主义”, 可以说, 其“文化历史主义”的本质便是一种“民族本位论”, 一种站在文化的角度与立场上对历史

陈寅恪 史德 历史主义 文化历史主义 柳如是别传 2025-05-31 08:36  6

“人若愚蠢,一眼便知”:太愚蠢的人,往往都有这4个显著的特征

陈寅恪曾说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真正的智慧,来源于清醒的自我认知和理性的思辨能力。那些在生活中屡屡碰壁的人,往往不是因为缺乏机会,而是被困于自身的思维陷阱之中。《荀子·修身》有言:“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愚蠢之人

吾友 表姐夫 陈寅恪 忠言逆耳利于行 五斗米 2025-05-28 18:58  5

风骨与坚守-国学大师陈寅恪

早些年国内史学界有 “史学四大家” 的传说,吕思勉、陈垣、钱穆,还有一位陈寅恪老先生,那可是响当当的学术巨擘!虽然老先生在上世纪 60 年代末就离开了,但他留下的学术瑰宝,到现在还在狠狠惊艳众人!他的一生比小说还精彩,堪称一部不朽传奇!​

大师 国学 陈寅恪 陈君葆 刘节 2025-05-26 01:08  7

季羡林 | 为什么我不敢写他?——迟到的陈寅恪先生回忆录

你可能不知道,季羡林这样的大学者,也有不敢轻易下笔的时候。这篇迟到半个世纪的回忆录,藏着一位清华教授最深的敬与怕——他怕自己写不好那位穿着旧长袍、夹着布包上课的老师,那位在战乱年代用藏书换生活费却拒绝施舍的倔老头,那位被称作"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

回忆录 季羡林 陈寅恪 陈师 寅恪 2025-05-26 09:20  6

致力于呈现不一样的“陈寅恪全史”

张求会教授在陈寅恪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发掘了许多此前未被学界重视的材料,为还原陈寅恪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细节提供了重要依据。《陈寅恪四书》是其三十年“陈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四册,分别是《馀生流转:陈寅恪的生前身后事》《古调犹弹:六位学人日记中的陈寅恪》《世外文

陈寅恪 陈寅恪四书 陈寅恪集 元湛 唐景崧 2025-05-23 08:00  4

120岁复旦再添文化新地标!“一源六馆”向社会开放

杨浦区新闻办介绍,在迎来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再添文化新地标。作为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复旦源”日前正式揭幕,以校园内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包括校史馆、科技成果馆、博物馆、艺术馆、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的“一源六馆”正式启用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伴随

复旦 竺可桢 陈寅恪 朱东润 王蘧常 2025-05-22 17:25  6

易中天 : 顾准不是钱锺书

钱锺书也是极有才气的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八个字,用在钱锺书身上,那可真是当之无愧,一点含糊都没有。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就说过:“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锺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但如果硬要做比较,无妨说论“学”

陈寅恪 易中天 胡乔木 顾准 钱锺书 2025-05-21 08:23  5

史德 | 读陈寅恪有关杜诗诸文札记

陈寅恪先生最有影响的史学研究方法,就是诗史互证。他对杜诗的研究, 一面以史家法度与手段笺证诗文, 进行一种逆向的观察比照, 一面又按照史学宗旨与准绳利用诗文, 以补史传载记的不足;并认为没有对唐代历史和地理的精细知识, 就不能对杜诗做出准确的理解。陈先生精心发

札记 陈寅恪 史德 杜诗 哀江南赋 2025-05-21 08:0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