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亲手种的玉米,成了他们吃不起的玉米蛋挞
我亲手摘下的苞谷成了我消费不起的玉米蛋挞。此刻谷贱伤农彻底具象化,当随处可见的平常蛋挞只是盖了个小块的玉米就能被哄抬到48元高价,而市面上一斤玉米的回收价也才1块钱不到。
我亲手摘下的苞谷成了我消费不起的玉米蛋挞。此刻谷贱伤农彻底具象化,当随处可见的平常蛋挞只是盖了个小块的玉米就能被哄抬到48元高价,而市面上一斤玉米的回收价也才1块钱不到。
有一种特别可怕的现象正在飞速蔓延,很多年轻人明明一万块钱存款都拿不出来,却觉得一百万只是小数目。
酥脆挞皮作底,填上蛋挞液,有些品牌会在蛋挞液中也夹点玉米粒,烤好后挞芯上面涂一层玉米卡仕达酱,最后来一块烤玉米封顶。精髓在于玉米表面要洒上蜂蜜或白糖,以烤出微微焦黑的诱人痕迹,并且玉米一定要是水果甜玉米,糯玉米不行。
从三月份的播种到四月份种植十月份采摘,期间的辛苦真的只有农民自己知道,上肥除草,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斤只能换八毛。
2025年5月,一位河北女大学生的偶然吐槽,如一枚深水炸弹,炸穿了互联网的平静。她在蛋糕店拿起一根看似普通的玉米蛋挞,结账时却被价格刺痛——“28元一根”。一句“太贵”的质疑,换来店员冷冰冰的回应:“嫌贵就别买!”而当她将经历发上网后,评论区竟成修罗场:有人称
事实上,“蛋挞”原来不读dàn tǎ,它的正确读音是dàn tà。汉语词典显示,“挞”只有tà这一种读音,常见词还有鞭挞、挞笞等。
1块的玉米,3块的蛋挞,合在一起居然48,我不是上海人,你却拿我当沪爷投喂,我不是日本人,你却拿我当小日子消费,新一代的甜品刺客,逼得我只想当个看客。然而顾客喊贵,甜品店无畏,只有农民被无情针对,明明天道酬勤,为什么最先富起来的不是农民?前几天火爆全网的4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