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玉米蛋挞售价高达16元但成本不足2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09 23:42 1

摘要:根据多个商家案例拆解,玉米蛋挞的主要成本包括:玉米芯(0.8元)、蛋挞皮(2.5元)、奶油等配料(约2元),总成本约5.3元。而用户提到的“成本2元不到”可能仅计算了玉米和蛋挞皮等核心材料,未包含人工和包装。即便如此,即便按最高成本计算,售价16元的利润率仍超

一、成本与定价的极端反差

原料成本极低

根据多个商家案例拆解,玉米蛋挞的主要成本包括:玉米芯(0.8元)、蛋挞皮(2.5元)、奶油等配料(约2元),总成本约5.3元。而用户提到的“成本2元不到”可能仅计算了玉米和蛋挞皮等核心材料,未包含人工和包装。即便如此,即便按最高成本计算,售价16元的利润率仍超过200%,若成本仅2元则利润高达700%以上。

“伪创新”的溢价逻辑

商家通过简单叠加玉米和蛋挞两种常见食材,包装成“创意甜品”,再利用网红标签(如“田园风”“健康粗粮”)赋予其溢价合理性。例如杭州某店将成本不足10元的玉米蛋挞标价48元,宣称使用进口奶油,但实际原料占比极低。

二、高价背后的市场策略

网红经济的“流量定价法”

商家深谙“颜值即正义”的消费心理,将产品设计成适合拍照的“多巴胺色系”,并利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传播打卡文化。数据显示,78%的Z世代愿为“拍照好看”支付溢价,即便味道普通。例如武汉某网红店将蛋挞造型改为方形并添加爆浆效果,价格翻倍仍热销。

饥饿营销与稀缺性营造

通过“每日限量”“现做现卖”制造稀缺感,刺激冲动消费。济南有店要求提前1.5小时排队,南京甚至出现“代购黄牛”。消费者在从众心理驱使下,即使价格虚高也甘愿买单。

“贵=品质”的认知操控

商家利用消费者对高价等于高品质的潜意识,强调“进口原料”“手工现烤”等话术。但实际如宁波某火锅店案例所示,所谓“高端水”可能只是普通分装产品。

三、消费者反应与市场争议

两极分化的消费态度

尝鲜派:年轻人边骂边买,认为“贵但拍照好看”“尝鲜一次不亏”。

理性派:通过自制(空气炸锅复刻成本仅6.8元)或选择平价替代品(如传统葡式蛋挞均价8-15元)抵制高价。

维权意识觉醒

消费者开始质疑“明码标价≠合理定价”,要求监管部门介入。上海已有案例因虚假宣传获赔3倍价款。网友调侃:“下次空气也要收费?”直指定价荒诞性。

四、理性消费建议

拆解商家话术

警惕“进口原料”“限量款”等模糊表述,优先选择明码标价且标注克重的产品。

延迟尝鲜与分食策略

新品上市一个月后价格通常回落,与朋友分食可降低试错成本。例如小红书“10元自制玉米蛋挞”教程已获百万收藏。

支持平价良心品牌

传统烘焙店如鲍师傅(蛋挞均价

15元)、武汉香特丽葡京葡式蛋挞(个位数定价)仍提供高性价比选择。玉米蛋挞的高价本质是网红经济对消费心理的精准操控,商家通过流量营销、稀缺性营造和认知误导实现暴利。消费者需保持理性,用“味觉价值”而非“社交价值”衡量食物,方能避免为“伪创新”买单。长远来看,市场监管应针对“价格刺客”现象制定更细化的定价规范,例如要求商家公示成本构成或设定必需食品的溢价上限。

来源:武汉漫游计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