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究竟多恐怖?睢阳城三万百姓被煮熟吃掉,长安城十室九空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公元755年的冬天。你以为大唐盛世,歌舞升平?别闹,就在骊山华清宫里,唐玄宗李隆基还和杨贵妃推杯换盏,谁能想到外头已经腥风血雨了。那会儿70岁的皇帝,36岁的贵妃,正为人生得意须尽欢。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公元755年的冬天。你以为大唐盛世,歌舞升平?别闹,就在骊山华清宫里,唐玄宗李隆基还和杨贵妃推杯换盏,谁能想到外头已经腥风血雨了。那会儿70岁的皇帝,36岁的贵妃,正为人生得意须尽欢。
唐天宝年间那个特别寒冷的冬天,睢阳城头的积雪里掺着黑红色的血渣子。太守许远搓了搓冻僵的手指,忽然摸到腰间青铜剑柄上那道凹痕——那是三年前赴任时,一个游方道士用桃木剑刻下的符咒。"大人佩此剑可通鬼神",老道当时醉醺醺的话忽然在耳边回响。
唐至德二载(公元 757 年)正月,凛冽的寒风卷着沙尘掠过睢阳(今河南商丘)城头。守将张巡登上城楼,望着城外黑压压的叛军营地,十二万安禄山叛军如同蚁群般将这座孤城围得水泄不通。城中,张巡仅率领着七千余名饥寒交迫的将士,一场以少敌多的惨烈战役即将拉开帷幕。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 年),中原大地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呻吟。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压向睢阳,这座地处江淮腹地的城池,成了保卫唐朝赋税重地的最后屏障。时任真源县令的张巡,此前已在与叛军的交锋中显露军事奇才,此刻与睢阳太守许远并肩,挑起了守卫孤
公元757年的深秋,睢阳城头飘荡着腐烂的血腥气。守将张巡将最后半升米熬成稀粥,分给仅存的四百残兵。这座江淮门户的坚守,让叛军始终无法染指富庶的江南。
唐朝作为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繁荣和文化成就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赞赏。在它享国289年的历史中,曾出现危及整个王朝生存的安史之乱。张巡是平息安史之乱的功臣之一,本文专门聊聊他的故事。
本次活动以“薪火双忠传古韵,千秋义魄铸新篇”为主题,精心策划了三大主题活动:古礼今承——祭祀典礼,让庄严的礼乐唤醒文化记忆;非遗荟萃——集结国家非遗传统技艺,展现双忠文化的民间传承;时代对话——举办新时代忠义精神论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其中,双忠文化展览
以御史中丞裴冕兼左庶子、陇西郡司马刘秩试守右庶子;永王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以少府监窦绍为之傅,长沙太守李岘为都副大使;
公元 757 年,在洛阳僭称“大燕皇帝”巧妙的叛将安禄山被诛杀,其子安庆绪掌控大权后,派遣尹子奇率领一支多达十三万的强悍士卒组成的大军,气势汹汹地向睢阳进犯。安庆绪此举意在进取江淮地区,从而进一步扩大叛军的占领区域,意图切断唐朝重要的财赋来源地,给唐朝统治带来
公元755年,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之一——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后的余晖中。长安城内歌舞升平,万国来朝,唐玄宗李隆基已执政四十余年。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致命的危机。
公元756年,唐朝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唐朝将领张巡率领两千兵丁坚守雍丘城,却遭到叛将令狐潮率领的四万人马围困,双方力量对比极为悬殊。尽管雍丘城城墙坚固,但随着围困时间的延长,唐军渐渐陷入困境,尤其是箭矢即将用尽,这使局势变得十分危急。
“安史之乱”时期,局势动荡不安,叛军尹子奇率部将睢阳城团团围住。睢阳作为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唐守将张巡深知责任重大,凭借着非凡的智谋和坚定的信念,一次次成功挫败了敌人的猛烈进攻,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守城传奇。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率领他的15万大军(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朝成平日久,叛军很快就达到了洛阳和长安,玄宗出逃蜀地,由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
金翅大鹏雕是《西游记》中相当棘手的妖怪,他和佛母孔雀明王菩萨都是凤凰所生,因此如来佛祖得喊他一声舅舅。
本论文通过对比唐代张巡领导的睢阳之战与俄乌冲突中的亚速钢铁厂之战,探讨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扼守战略要冲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两场战役的地理环境、军事战略、政治影响及历史意义,揭示战略要冲在战争中对资源控制、战略布局、士气维系和国际舆论的关键作用,展现其在古今战争中的
南霁云(712年—757年),魏州顿丘(今河南清丰)人,唐朝玄宗、肃宗时期名将。出身贫寒,早年以操舟为生,因排行第八,人称“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