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问答(51)怎样学会心平气和,有话好好说?
董延喜:大概没有谁愿意 一张口便遭遇唇枪舌剑,人人都希望别人说话能够温柔点,那么我们何不从自身开始,有话好好说呢?动不动就口出恶言是一种心灵亚健康的表现。亚心为恶,恶语伤人即为亚心状态。欲成大德,先修口德。心灵的亚健康久不医治,必然导致身体的亚健康!人有了正思
董延喜:大概没有谁愿意 一张口便遭遇唇枪舌剑,人人都希望别人说话能够温柔点,那么我们何不从自身开始,有话好好说呢?动不动就口出恶言是一种心灵亚健康的表现。亚心为恶,恶语伤人即为亚心状态。欲成大德,先修口德。心灵的亚健康久不医治,必然导致身体的亚健康!人有了正思
自古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今不知道是怎么了,人人一脑门官司,人人一肚子火气,说话跟吃了枪药似的,又冲又硬又横,一句话能把人噎个跟头。只要你张口说话,就得随时随地准备遭遇唇枪舌剑。有位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他从外地出差回来,在车站附近
董延喜:老子是中原人,中原人爱说“中”,这个“中”就是正好、合度、恰如其分。人守住了中,也就守住了根本,守住了良知,就能达到处虚无而生万有,心守中而天地正的境界。我们读老子不能太过执着于文字,比如这个“行不言之教”,“不言”不是不说话,而是不执着于任何主观言行
董延喜: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里的“数”,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特有概念,是古圣先贤总结出的一种符合自然运化机理的数论模式。世间万有皆有其数,太极之数为一,阴阳之数为二,其次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甲子等都是数。古人常说定数、变数、命数,在数难
董延喜:为了进一步说明天理公平,圣人无心,天地万物的生灭变化非天地有心而为,而是乘虚而来,还虚而去,老子把天地比喻成一个橐籥。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籥是一种古代鼓吹通气工具,俗称风箱。橐,是外面的箱子;籥,是里面的送风管。风箱
董延喜: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是说圣人也效法天地之道,把百姓都视同祭坛上的祭品一样,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而是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真正有道的圣人,也应该心如天地,自然无为,不要存心用世,不必标榜仁爱,更不能假借仁义之名而残杀天下。老子的这种哲学,
董延喜:老子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的本意不是指天地不仁爱、不悯惜,而是指天地之道没有偏爱和偏恶之念,把自然万物都视同祭坛上的祭品一样,没有高下贵贱之别。草木春夏繁茂,秋冬枯槁,天道既不干预,也不阻止,任其自生自长,自化自灭。
天理公平,没有仁爱分别之心,把万物看作祭品一样任其自然生灭。圣人无私,何须标榜仁爱,把百姓看作祭品一样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董延喜:道在哪里? 先讲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庄子有个叫东郭子的朋友,悟性不高又整天围着庄子去问道,庄子又不愿意给他讲。一天东郭先生说:“我今天留你吃饭,但是我所问你的道你必须跟我说完。”庄子一看都准备饭了,就说:“那好吧。”东郭先生就问:“道到底在哪里?”庄子
董延喜:大道就在生活中。你知道吗?这句话,几乎咱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说很多遍。我们经常说“我知道了”,其实未必是真的知“道”了。“道”的含义有很多种,比如:道路,规律,本源,方法,本性,道德,理念等。道是天地宇宙间最根本的存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这个道
首先感谢小伙伴的阅读,欢迎大家进行点赞、关注、收藏。小编在此也祝大家日进斗金、财源滚滚。
“象帝之先”,“帝”有母、始之意。“象帝”与“无名天地之始”同义,是最开端、最本源的无始之始,自然在所谓的天帝之前。因此老子感叹道: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实在不能明白究竟是什么衍生了道,仿佛在天地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之初的无始之始,道就已经存在了。
董延喜:老子说:“渊兮,似万物之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它是那样的渊深,好像是万物的宗主。“渊”者,博大精深之意也。“万物之宗”,“宗”的本义是祖先的宗庙,宗庙尊奉的是人类始祖,人类源于宇宙自然造化之机,所以古人把天地看成更高一层的人类祖先,宗既是宇宙万物的宗主
董延喜: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虚空的,冲和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大道的本体是虚无的,但虚无之中蕴涵动之态势,大道的作用在于“冲”。“冲”的本意为水流涌动激荡;“冲”既有虚静之意,又有冲动之意;事物的动与静皆源于道冲原理。“冲”者,
董延喜:老子所主张的:不贪钱财、不贵珍宝、不为物喜的 “三不”原则,自古以来就是家道、家风、家教、家规、家训中的重要内容。钱财、货利、贪欲,不仅是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而且也是当今社会惑乱人心的祸根,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乱象层出不穷。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董延喜: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只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清静无为政治,国家就必定走上太平盛世之路。“何必苦修道,此即是无为”。白居易的名句与老子“为无为,则无不治”异曲同工。如果人们都按照“无为”的原理来做人做事,不去按照自己的欲望、自己
董延喜: 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常使人们不生伪诈之心、贪婪之念,使那些自以为聪明的狡诈之人也不敢恣意妄为。整个社会一旦形成淳朴的风气,人们能够自觉契合自然运化规律,保持心灵的纯真质朴,那些所谓的智者也就没有了市场,也就不
古今中外的大部分译本,对“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四句话的涵义误读、误解、误导最多。不少学者把“虚其心”解释为心里什么想法都不要有,把“实其腹”解释为吃饱肚子,把“弱其志”解释为做人不要有志向,把“强其骨”解释为让人变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不少人甚
董延喜: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君主不表现喜欢什么,臣民就不会因妄想而扰乱心神。这里的 “见”与 “现”同音同义。 “不见可欲”即为不表现出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老百姓就用不着随君主好恶而变来变去了。君王不以物喜,才能保持民心纯洁,世风纯正。
董延喜:老子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君主不以奇珍异宝为贵,臣民就不会以珍宝媚上邀宠。这个“盗”字一般都解释为“偷盗”,这样的解释粗看上去是通的,但经不起分析。君主贵不贵 “难得之货”与一般的偷盗行为没有直接关系,比如民间偷一只羊或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