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实践创新转化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19:06 2

摘要: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奋力书写“一库碧水润北方,青山不负绿成金”的时代答卷。

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奋力书写“一库碧水润北方,青山不负绿成金”的时代答卷。

近年来,十堰市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创新推行GEP核算制度,全域推进绿色产业转型,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惠民”的特色发展路径。从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担当,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十堰的生动实践为全国“两山”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本期系列案例,聚焦十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展现其以生态赋能发展、以绿色造福人民的坚定步伐提供借鉴与启示。

典型案例

案例简述:

武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道教圣地,拥有49处世界文化遗产点及多家A级景区,旅游产业长期是特区经济核心支柱,但曾受困于“单一门票经济”,存在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不充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武当山特区以“武当文化+生态”为核心路径,推动发展模式从“景区单点开发”向“生态文化全景融合”转型,深度挖掘武术、道学、药膳等文化内核,串联生态景观与文化遗产,培育文旅融合、生态康养等多元业态,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效转化。目前该区旅游产业已形成“多点开花、全域受益”格局,成为湖北旅游转型及生态敏感区保护发展共生的生动案例。

亮点做法:

一、 文旅共生破局,从“门票经济”转换为“价值经济”

突破传统门票依赖,以道教文化为根脉,活化武术、道学、道家音乐、药膳养生等资源,开发“武术体验营”“道学研修班”“药膳品鉴之旅”等沉浸式产品,引导游客从“观光打卡”转向“深度参与”。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8延长至2.13天,带动餐饮、住宿、文创等关联产业增长;2025年上半年,文创产品开发超千个单品,获湖北省十佳文创产品等荣誉,“武当有礼”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跃迁。

二、 生态康养赋能,构建起 “点线面”协同发展体系

依托超90%森林覆盖率及道教“养生修身”文化,布局生态康养产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丹道”辟谷养生疗法融入项目,打造鲁家寨森林康养基地等8个特色载体,其中鲁家寨基地获批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单位。创新“基地—村落—乡镇”协同体系,以康养基地提供专业服务、配套民宿餐饮,辐射周边发展中药材种植、健康食品加工,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超2万元,实现康养富民和文化传承双赢。

三、 资源联动增效,织密 “全景覆盖、全时服务”网络

以生态文化融合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打破核心景区边界,串联49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景区、村镇、生态廊道等资源。完善跨区域交通网络,开通三站一场直达专线,新建9处观景台、8个游园,开放逍遥谷、八仙观等5个小众景点,提升承载能力;建立307名导游人才库,培训“民宿管家”等从业人员2000余人次,推行旅游市场“红黑榜制度,实现“处处是景”与“时时可游、人人善服务”同步。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7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35%、34.13%。

四、 全球传播提质,打造“立体矩阵”扩大品牌辐射、

打造自有IP,激活文化活力。累计举办“武当山非遗文化庙会”31场次,吸引50余万人次参与。抢占高端平台扩大国际影响,亮相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等展会,武当功夫团赴日、韩、德等十余个国家交流。拥抱数字传播触达全球客群,开展百度公益带货、非遗日直播、文创带货等30余场活动,新媒体矩阵发布短视频3000余条,总曝光量超20亿次;创新“网游神武峡”数字体验项目。2025年马来西亚首个千人入境团到访,“亚洲太极拳日”吸引12万外籍游客,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

经验启示:

武当山的实践表明,优质生态与独特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将生态文化双保护置于优先地位。同时,单纯依赖自然风光或门票已难以满足现代需求,必须通过“创造性转化”,将无形文化变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与服务,延长产业链,赋予产品不可复制的竞争力。从“核心景区独大”到“全区域融合共赢”,通过资源串联、产业协同,能有效破解“景区富、周边穷”困境,实现“生态美、百姓富”。信息时代,既需以传统活动聚人气,又要借国际展会拓市场,更要用新媒体破圈,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闭环,才能让旅游品牌从“区域地标”成长为“世界名片”。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