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谁关系最好?李讷:有四个人,父亲称革命成功离不开他们
毛主席到了晚年,时常会跟李讷聊起那充满战火的往昔。李讷在听父亲讲述后,总会提出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她的这些疑问,毛主席都会认真作答。
毛主席到了晚年,时常会跟李讷聊起那充满战火的往昔。李讷在听父亲讲述后,总会提出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她的这些疑问,毛主席都会认真作答。
1971年,中南海。毛主席的办公桌被一包厚重的牛皮纸占着,上头写明寄自江西井冈山五七干校。警卫员拿红绸带打了结,动手刀口一拉把边料割开。刚一拆,里面十几本书码得整整齐齐,警卫员字还没认全,磕磕绊绊地念着:“马...恩...恩...全...”。毛主席偏头打断,提
“1958年盛夏的傍晚,我是代表爸爸来的。”南昌八一大道的招待所里,李讷推门而入,一句轻快的话语把屋里的寂静冲开。贺子珍怔了一秒,扶着桌角站起,才笑着迎上去,嘴里还念叨着“小讷长大了”。
“到了新的地方,一定记得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你们有空的时候,就常来看看我,我也会抽时间去看你们的。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也希望你不要忘记我,每年到我的坟前来看一看。”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主席台上,毛泽东格外兴奋,面对几十万群众发自内心的欢呼和赞颂,他频频招手,高呼“人民万岁”!
1940年的一天,延安杨家岭窑洞里传出的婴儿啼哭声郑重向世人宣告:47岁的毛泽东喜添“千金”!十分欣赏孔夫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名句的毛泽东,为女儿取名李讷。
韶山的八月,天蓝得干净利索,青草气息隐隐渗进空气里。上午10点,一辆小车开进韶山招待所,停靠下来。下车的四个人,其中三个穿着海军服,站得笔直像是怕别人认错了地方。剩下那个女人,黄绿交织的衣服,在阳光下像泼洒出来的水彩。只有一个人的名字登记在参观者名单上——怒江
2022年1月7日凌晨,北京寒风刺骨。八宝山革命公墓肃穆的告别厅里,92岁的刘思齐安详沉睡。花圈簇拥中,挽联上的"毛主席儿媳"字样格外醒目,却鲜有人注意到角落署名"毛新宇敬献"的花篮微微颤动。更令人意外的是,追悼会上竟不见毛主席女儿李敏、李讷的身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曾与女儿李敏一起视察水库工地。乘车途中,毛泽东突然看到路边有一块石碑,石碑下面是一只大乌龟。毛泽东当即叫停汽车,带着女儿下去观看。
李讷是毛泽东与江青的独生女,一九四〇年八月即毛泽东与江青婚后的第二年生于延安。当时毛泽东四十多岁,老来得女,所以对小女儿的宠爱是可想而知的。
爱到骨子里的爱人怎么可能轻易忘记呢,在革命年代,不少美好的爱情因为战乱被迫宣告终结,哪怕在一起相处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但爱却永远记忆犹新。
1936年冬季,贺子珍于陕北保安县的一处窑洞内诞下一名女婴。《西京杂记》里有这样的表述:“文君容貌出众,眉毛的色泽宛如远眺之山峦,脸颊好似芙蓉般娇艳”。
在毛泽东诸多子女里,李讷是唯一于父母身旁完整度过童年时光的孩子。身为毛泽东年纪最小的女儿,李讷在追忆父亲时曾讲:“父亲那宽大手掌带来的温暖,该怎么形容呢,直至如今回想起来依旧感觉无比幸福。我十分思念他,他是我的好父亲……”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毛主席的众多亲属如往年一样,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
1960年代初,解放军内部卷起了一股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人们对“好战士”的崇敬不仅来自纪律和作风,更是因为榜样的力量。如果翻开那些年纸质泛黄的军报、墙上的宣传栏,廖初江的名字经常在最显眼的地方,似乎谁都想追一追到底这个人凭什么被全国表彰?廖初江,湖南人,19
2006年10月13日,北京,一位85岁的老人静静地走完了她的路。外界议论纷纷,数字和头衔密集地绕在她名字前后,说她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传奇的女性之一,从名门闺秀到原子物理女硕士,又或者是全国瞩目的第一夫人,还有那被关押长达十二年的惨痛标签。有人她叫王光美,是刘少
时间来到70年代之际,这个时候的主席身体每况愈下,对于自己的身体主席很是了解,但是自己还是有一件不放心的事情,那就是自己的九弟。
此时远在城西的某处院落里,85岁的李讷正对着泛黄的父女合影喃喃自语:"小爸爸,大娃娃这次要食言了。"轮椅扶手处磨损的竹制纹路,无声记录着这位红色公主跨越世纪的精神传承。
开庭前,江青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衣服也换了身最整洁的,哪怕是裤子上的褶纹,她都一一用手扽平,
“您瞧主席这眼神,倒像是寻常人家的老爷子。”1953年寒冬的午后,中南海菊香书屋的廊檐下,值班警卫望着庭院里正在教女儿写字的毛泽东,忍不住和同事感慨。此刻的李讷刚满13岁,穿着臃肿的蓝布棉袄,小手被父亲宽厚的掌心完全包裹,父女俩的剪影在宣纸窗格上投下温暖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