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军生 罗见:寻乌调查的这项成果为何让毛主席念念不忘?
今年是毛泽东寻乌调查95周年。说起寻乌调查的成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毛泽东的名作《寻乌调查》。鲜为人知的是,毛泽东在寻乌调查期间还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和《调查工作》两篇文章。然而,两篇文章的手稿都在战争中散失了。
今年是毛泽东寻乌调查95周年。说起寻乌调查的成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毛泽东的名作《寻乌调查》。鲜为人知的是,毛泽东在寻乌调查期间还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和《调查工作》两篇文章。然而,两篇文章的手稿都在战争中散失了。
毛主席握笔的时候,问了一句没人准备的问题:“这个‘炮’,是火字旁,还是石字旁?”
像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虽然成功带领中华民族一步步走上了复兴的道路,但是他的家人和至亲骨肉却一个又一个战死沙场,这也成为主席人生的一大遗憾。
1950年9月19日,在西昌盐中区的一个小村落里,一群土匪把一名19岁的女青年捆在核桃树上,二十多支土枪同时向她开火。这个被扒光衣服、铁丝穿透胸部的姑娘,死前仍在高喊"毛主席万岁"。她叫丁佑君,牺牲时距离她到西昌工作才37天。
这封信,是毛主席与郭沫若之间关于学术的一次深入交流。这幅作品每个字,对于长撇大捺的处理,也彰显出一种特别之处,在伟人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长撇笔的书写是很舒朗的,接着捺笔的书写,在其位置上是比较低,一般情形下,会从撇笔的收笔位置上起笔,这一点
以遵义会议为分界线,周恩来和毛主席在党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在这之前,周恩来的地位一直高于毛主席,而在这之后,周恩来则成为了毛主席身边最得力的政治助手。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仿佛天生自带光环,在人群中格外耀眼。他们举手投足间自带气场,不知不觉就能影响周围的人。这种影响力,源于他们强大的内心和独特的气质。
1940年,中国大地正上演着魔幻现实的双幕剧。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辗转千里回国考察抗战,前脚刚踏入重庆,后脚就被国民党的“豪华剧本”晃花了眼——别克轿车列队接机,官员却伸手索要“车马费”,连华侨捐赠的救命物资都成了某些人倒卖的商品。
1935年6月,红一、红四两大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几天后,中央召集两大方面军的高级军政干部,在两河口开会。会后不久,中央抽调部分红一干部,到红四工作,以加强隔绝数年的两大方面军的联系。其中红一方面军红5军团参谋长陈伯钧,被调任红四方面军红9军任参谋长。
老覃在昨天发布了《现代“鬼谷子”,欲栽大木拄长天,培养了三个高徒,毛主席排第三》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1918年8月15日,毛主席率领罗学瓒、张昆弟、萧子升、萧子暲等一大批新民学会骨干启程奔赴北京。
此时的颐和园万寿山后,毛泽东踩着残雪快步前行。他突然停在一座小亭子前——石凳上坐着个穿灰布棉袄的年轻女子,正往笔记本上写着什么。
毛泽东赠诗《临江仙》,赞她“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古代以男权为尊,女子没有社会地位,但在女子当中也分三六九等,自然是富家女和贫家女,还有夫人,小姐,仆人之分,在那个时代女子也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古代的家长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小就让女子学习女工,琴棋书画之类的艺术文学,女子也不能随便出门露面,在这样的局面
“先生,这纺车是毛泽东亲手用的?”1947年8月8日,蒋介石弯腰盯着枣园窑洞前的老旧木架,指尖划过缠着棉线的轮轴,突然转头问胡宗南。这位刚刚“光复延安”的西北王喉结滚动两下,支吾着挤出回答:“据当地人说,毛氏常在农闲时纺线换粮。”
他是令外国记者敬佩的元帅,一位被形容为“魁梧且爱笑的人”。然而,这样一位乐观、充满活力、务实肯干的领导者,在新中国成立后却惨遭有心之人陷害。深夜里,他被悄悄翻越墙头带走,遭受了残酷的批斗,头破血流,最终含冤离世。彭德怀元帅一生都在追求真理,致此文以缅怀他!
“老臧,这可是要见主席的场合,你当真不备包烟?”1957年1月14日清晨,《诗刊》编辑部里,同事举着半盒“大前门”冲臧克家摇晃。诗人整了整中山装领口,笑得眼角皱纹堆叠:“我这辈子还没学会这本事呢。”此刻中南海菊香书屋外的积雪泛着晨光,注定要见证文坛与政坛两位人
1958年,中南海的一场短暂会面,改变了一个,来自新疆和田农民的命运。
前几天,看到了伟人的书法作品,感觉还是有一定的功夫的,也是有一定的高古气息的,而今天看到了他的草书,乍看,很是惊艳。不知道,你对于笔者这样的观点,是否认可呢?
众所周知主席的文采很好,所以对于好文章主席也是极为钟爱。在1957年的一天,主席偶然间翻阅了女儿李敏同学的一篇笔记。
“您瞧主席这眼神,倒像是寻常人家的老爷子。”1953年寒冬的午后,中南海菊香书屋的廊檐下,值班警卫望着庭院里正在教女儿写字的毛泽东,忍不住和同事感慨。此刻的李讷刚满13岁,穿着臃肿的蓝布棉袄,小手被父亲宽厚的掌心完全包裹,父女俩的剪影在宣纸窗格上投下温暖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