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贺子珍回忆:早在长征以前,毛泽东就已经展现出打仗的天赋!
1935年,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让红军基本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包围圈,这场战役让红军全军上下真正意义上看到了毛泽东天才般的军事指挥能力,这场战役也是毛泽东生平最得意之战。
1935年,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让红军基本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包围圈,这场战役让红军全军上下真正意义上看到了毛泽东天才般的军事指挥能力,这场战役也是毛泽东生平最得意之战。
毛主席一生经历过无数风雨,但有一件事,他始终放在心里,甚至在多年后,依旧忍不住红了眼眶。1959年,庐山的一次会面,让他终于有机会对那个人说出憋了二十多年的一句话:“子珍,对不起。”而对方只是轻轻摇头,带着一丝自责低声回应:“是我不好。”这短短的几句话,承载了
1984年4月,身在北京的李敏突然接到一个从上海打来的电话。这通电话使她顿时崩溃大哭,原因是电话告知她,她的母亲贺子珍病情严重,她需要即刻赶往上海,并做好所有的心理准备。
1928年2月的一天,毛主席在象树庵的白果树下,向贺子珍说起了杨开慧,贺子珍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贺子珍于1937年从苏联回国,距离她负气出国过去已经10年之久了。当贺子珍的双脚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国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贺子珍彷佛被历史抹去了一样,很少有人知道贺子珍到底经历了什么?
1962年毛主席乘坐专列抵达江西,刘俊秀作为省委书记迎接。在这次视察中,刘俊秀的一番保证令毛主席大为欣赏,拍案而起,发出了“关起门来打”的豪言。这位江西的“好书记”刘俊秀究竟保证了什么?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与之相伴的,是一张令人瞩目的照片:轮椅上,一位面颊丰腴、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慈祥地与身旁的小女孩一同翻看画报,这位老人,正是贺子珍,而小女孩是她的外孙女孔东梅。
钱希均晚年谈到贺子珍,语气中总是充满惋惜,她说:“贺子珍人很聪明,可性情太犟了,谁会料到后来的变化。她还是太年轻了,想不了这么多,顾不了这么多!我们当时都太年轻了!”
“1959年的蝉鸣声里,您还记着这句话?”七月的庐山暑气未消,当警卫员轻轻合上房门时,毛泽东握着搪瓷茶杯的手微微发颤。望着对面消瘦的身影,他突然用湖南乡音抛出了埋藏二十二年的疑问。这个瞬间,墙上的挂钟指针正好指向下午三点四十分。
1984年4月,在北京的李敏忽然接到了来自上海的电话,这通电话让她当场崩溃大哭,因为这通电话,是告知她,她的母亲贺子珍的病情变得非常严重,此时需要她赶往上海,做好一切心理准备。
借用《论语·里仁》中“君子欲讷于言敏而行”这句话,毛主席为两个女儿分别取名为李敏与李讷,相比于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毛主席对孩子们的要求就是“多做实事”,决不允许孩子们仗着特殊身份谋求特殊要求。
贺子珍与毛主席的爱情故事始于井冈山革命时期。当时,年仅18岁的贺子珍已经投身革命,与毛主席在井冈山相识。两人从革命战友逐渐发展为恋人,最终结为夫妻。他们的爱情在革命的道路上经历了无数考验,尤其是在长征期间,两人共同经历了艰苦的生活,成为了革命队伍中的“模范恋人
在上学的时候金维映就开始参加了各种爱国的游行运动,她一个小小的姑娘跟着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们走在大街上高呼口号,一点都不怯场。
毛主席得知,贺子珍享受十二级行政待遇后,做了一个决定:从自己的稿费中,每月拨出贰佰元给她。
1931年,赣南,两位来自上海的客人找到了当时的毛主席,这二人正是毛泽民和他的妻子钱希均。在一阵寒暄后,毛泽民略显紧张地说道:
1935年的陕北高原,风沙漫天。一位年轻的女性,背负着炸伤的疤痕,带着对革命和爱情的执着,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漫长旅程。她就是贺子珍,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从1928年相识相知到1938年的最终别离,这对革命伴侣共同经历了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也留下了让后人动容的真挚
“莫斯科的冬天真冷啊。”1938年深冬,贺子珍裹着褪色的红围巾,望着窗外纷扬的雪花喃喃自语。坐在对面的李丽轻轻放下茶盏,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封边角磨损的信件:“主席让我转达,要你保重身体。”这封最终改变两人命运的书信,在壁炉跳动的火光中泛着淡淡的墨香。
1958年。在上海生活了近10年之久的贺子珍,决定离开上海搬到江西南昌去居住。虽然在上海,贺子珍生活的很是舒心,得到的待遇也很高,但是离开家乡的这些年,贺子珍无时无刻都思念着故乡江西的山山水水。
1950年的一天,毛主席正在办公室处理文件,突然,一位警卫战士进来汇报到,门口有一位同志请求毛主席接见,不过,有些不符合安全保卫要求的是,这位同志是带枪前来的。
1932年11月,贺子珍和毛主席的第二个儿子毛岸红在福建长汀出生。彼时虽然正值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然而这个新生婴孩的降世,却给大家添得了一些希望与快乐。在毛岸红两岁的时候,鉴于形势危急,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