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提醒:体检不做这5项检查,相当于白做,得了病都不知道
很多人只看“总胆固醇”数值,觉得不高就放心了,但真正的“坏角色”是低密度脂蛋白。它是导致血管堵塞的罪魁祸首。如果不查LDL,只看总胆固醇,可能掩盖了潜在的心血管危险。
很多人只看“总胆固醇”数值,觉得不高就放心了,但真正的“坏角色”是低密度脂蛋白。它是导致血管堵塞的罪魁祸首。如果不查LDL,只看总胆固醇,可能掩盖了潜在的心血管危险。
血糖的稳定只是结果,机制的调整才是根本。很多医生口中所谓的“恢复”,并不指某一项指标突然回正,而是多个信号渐进地走向平衡。
女子血糖9.8,未觉不适,听信“早吃药早控制”的说法,一年后却查出肾功能急剧下降。医生无奈,家属错愕。这不是个例,而是现代社会对慢性病认知误区的缩影。
其实每次看到这种问题,其实不太好回复——空腹血糖高的原因太复杂了,随便给建议很容易帮倒忙。
邻居、亲戚、广场上拉家常的熟人,七嘴八舌地说着各种“经验”,有人说只要过了6.1就要吃药,有人说不吃药靠苦瓜也能降下去,还有人说一旦吃药就一辈子停不下来了。
血糖的标准其实并非天条,而是医学根据大量流行病学数据划定的参考范围。所谓的“空腹血糖正常值”是3.9-6.1mmol/L,这是在统计学意义上,最少人出现代谢异常的一段区间。
你有没有注意过,走路这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有时候却藏着身体发出的警告?不是说你突然走不动,也不是腿脚出问题,而是那种莫名的乏力感,像是踩在棉花上,腿不是自己的,步子不稳、脚底发麻、走一会儿就想歇歇。
糖尿病这三个字,听起来像三把刀,扎在人心里。查出血糖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要吃药”“是不是要打胰岛素”,甚至有人一夜没睡好,脑子里各种画面乱飞:眼瞎、肾衰、截肢……
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超过1.4亿人患有糖尿病,而其中超过52%的患者在被确诊前毫无自觉症状。这意味着,很多人直到血糖飙升、身体出问题,才发现自己早已被糖尿病“盯上”。
体检后偶然发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两个指标有向上的箭头标志,血糖比正常值高一点儿,但尚未诊断为糖尿病。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超过68%的糖尿病患者虽然空腹血糖控制良好,但糖化血红蛋白仍然超标,其中大部分人都忽视了餐后血糖的监测与控制。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着我们对血糖管理的一个重大认知误区。
很多中老年人拿到体检报告,第一眼总是盯着空腹血糖的那一栏。“5.8,正常”、“6.3,不高”、“7.1,得注意”,似乎这一个数字就能决定血糖控制得好不好。
58岁的张大叔曾是医院常客:每天3种降糖药,空腹血糖仍在9.8mmol/L徘徊。直到去年体检发现轻度肾病,他咬牙戒掉所有「躺平习惯」——现在不仅停药半年,空腹血糖稳定在6.1mmol/L!
血糖监测,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暗藏玄机。不少老年朋友随手一测,以为掌握了健康密码,殊不知时间选错了,数据可能"水分"十足!
国内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2024年对1200名糖尿病患者的随访调查发现,早晨6-8点空腹血糖测量能够最真实反映患者的基础血糖水平,此时段测量值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现最高相关性。同一研究显示,许多患者习惯性在早饭后测量"空腹血糖",导致数据严重失真。
您是否曾经为测血糖的时间而困惑?早上刚醒?饭后一小时?还是睡前?据统计,我国约有1.4亿糖尿病患者,但高达63%的人测量血糖时间选择不当,导致监测结果失真!专家近日提醒:一天中有3个黄金时段测血糖最准确,掌握这些时间点,能帮您精准把控血糖变化,避免"数据陷阱"
暗夜里,身旁月光洒在床头,你从梦中猛然睁眼,心里一阵慌乱,却怎么也再次入睡不了。你是否常常在深夜惊醒,却迟迟无法再次入睡?当室内一片寂静,思绪却在脑海里翻江倒海。长期夜醒不仅让人疲惫,更可能是健康隐患的“放大镜”,把埋在身体深处的问题无限放大。很多人把它当作小
你有没有做过体检后,看到“空腹血糖6.3 mmol/L”心头一紧?是不是也曾听人说:“你血糖高,小心糖尿病!”于是开始紧张忐忑,有人马上戒糖,有人直接开始吃药,甚至一度以为“这辈子完了”。
我在内分泌科门诊常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刚被确诊血糖异常的中年患者,拿着检查单一脸茫然,"医生,空腹血糖7.2,餐后血糖11.3,这个数据是不是很危险?我以后是不是什么都不能吃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