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变” 的解读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表明世间万物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从积极角度看,“变” 能促使世界生生不息、蓬勃向前。例如科技的变革,从工业革命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时代,每一次科技的 “变” 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看世事有“变”与“不变”的角度。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变”可以让世界生生不息,蓬勃向前;“变”可以革故鼎新,重获新生;“变”也可能江河日下,难以收拾;……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不变”有时是对随波逐流的反抗,是对自我的坚守;“不变”有时是对信仰的执着,对真情的坚持;……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指导》
“变” 的解读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表明世间万物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从积极角度看,“变” 能促使世界生生不息、蓬勃向前。例如科技的变革,从工业革命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时代,每一次科技的 “变” 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社会不断进步。同时,“变” 可以革故鼎新,重获新生。企业通过创新变革,如苹果公司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设计与功能升级,打破传统手机模式,从按键手机转变为触屏智能手机,实现了行业的革新,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获生机。但 “变” 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如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变化,若价值观扭曲,可能导致江河日下,社会道德滑坡,局面难以收拾。“不变” 的解读“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体现了 “不变” 的一面。“不变” 有时是对随波逐流的反抗,是对自我的坚守。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自我。如陶渊明,在黑暗的官场中,他坚守内心对自由和高洁品质的追求,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保持了自己的初心和人格尊严。“不变” 还可以是对信仰的执着,对真情的坚持。像革命先烈们,在艰难困苦甚至生死考验面前,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生命。在生活中,家人之间、朋友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也是始终不变的,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亲情和友情的温暖始终如初。整体把握:材料围绕 “变” 与 “不变” 展开,不能只关注其中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需要认识到二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既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不断变化,也有对善良、正直等美好品德的始终坚守。结合现实:题目要求联系实际写文章,所以在审题时要思考现实生活中 “变” 与 “不变” 的具体事例。比如社会发展中,科技飞速变化,而传统文化中一些核心的价值观如诚信、孝道等却始终不变。通过结合现实,使文章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明确范围:“变” 与 “不变” 的范围很广,可以涉及个人、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在个人层面,包括个人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等的变化与坚守;在社会层面,涵盖社会制度、文化潮流、道德观念等的演变与传承;在国家层面,涉及国家政策、发展战略等的调整与对国家根本利益、民族精神的坚守。辩证看待 “变” 与 “不变”:论述在不同情境下,应如何正确对待 “变” 与 “不变”。比如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要积极适应科技、社会变革带来的 “变”,同时坚守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底线等 “不变” 的东西。可以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为例,说明在保留传统文化核心内涵(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变),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以 “变” 促 “不变”:阐述通过合理的 “变” 来更好地实现 “不变” 的目标。例如个人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变),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变)。在企业经营中,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变),以实现对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的坚守(不变)。以 “不变” 应 “变”:强调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依靠坚定的信念、原则等 “不变” 的因素来应对各种变化。如在面对网络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我们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变),以此来辨别信息真伪,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变” 与 “不变” 的价值探讨:分析 “变” 与 “不变” 各自的价值,以及它们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比如 “变” 能带来创新与发展,推动社会不断向前;“不变” 能提供稳定的根基和精神支撑,让人们在变化中找到归属感和方向。以国家发展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发展模式等方面不断变革(变),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同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不变),保障了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之,在立意时要深入思考 “变” 与 “不变” 的关系,从不同角度挖掘其内涵和价值,结合现实生活,写出有深度、有思想的文章。
江月何年初照人赤壁江心的那轮明月,曾照见苏轼与客泛舟的夜晚。当世人都沉醉于"哀吾生之须臾"的悲叹时,唯有东坡先生从流水中看见永恒,在江风中触摸不朽。千年后的我们站在数字洪流中,依然需要这种穿透时空的智慧:在永恒与流变的辩证中寻找生命的坐标。
变的浪潮推动着文明航船破浪前行。当张骞凿空西域带回的苜蓿种子在长安生根,当中世纪佛罗伦萨的工匠将希腊典籍从阿拉伯文转译成拉丁文,人类文明正是在这样的嬗变中完成基因重组。就像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太阳鸟,商周先民将太阳崇拜转化为青铜铸造技艺的革新,让信仰的光芒通过冶铸技术的突变照亮整个东亚。变,是刻在甲骨文里的密码,是敦煌壁画上飞天变换的衣袂,是量子计算机中跃动的比特。
但文明的根系永远深扎于不变的土壤。敦煌莫高窟的僧人乐僔在鸣沙山开凿第一个洞窟时,不会想到千年后数字技术能让壁画永生。从赵孟頫临摹《兰亭序》的墨迹到故宫倦勤斋的江南匠人复刻苏州园林,正是无数坚守者让文化基因在时光中完成非遗传复制。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穿越战国烽火,在汶川地震时化作志愿者手臂上的红丝带;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基因经过启蒙运动的淬炼,化作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这些不变的精神密码,如同北斗七星恒定于天际。
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变与不变的韵律。紫禁城的金丝楠木大柱用碳纤维加固时,古法营造技艺正通过BIM技术获得新生;《伤寒杂病论》的古老方剂在循证医学中焕发活力,如同《周易》卦象在二进制世界中找到新的注解。景德镇匠人用3D打印重塑青花瓷胚胎,但画坯的毛笔依然要选用黄鼠狼尾尖的硬毫。这让人想起量子世界的神奇图景:电子在跃迁与轨道间保持平衡,正如文明在传承与创新中维持着精妙的张力。
当人工智能开始创作宋词,当区块链技术能追溯敦煌壁画的每一次呼吸,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苏轼在赤壁江心的顿悟。那些在故宫修复文物的年轻人,既用高光谱扫描仪捕捉绢帛的分子运动,也保持着与八百年前画工同样的呼吸节奏;那些在硅谷编写代码的工程师,既创造着改变世界的算法,也传承着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学之美的信仰。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这等待了千年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对变与不变的从容把握之中。
提及苏轼,人们往往认为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实,苏轼的文风并非只有豪放,亦有婉约的一面。其《赤壁赋》即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赤壁赋》遣词造句灵动优美,行文如汩汩清泉,娓娓地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给人清新自然、舒适惬意的美的享受,让人久久回味,难以忘怀。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是苏轼对宇宙人生的哲思。世间万物都是在“变”与“不变”中生生不息的。有人看到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苏子却看到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是啊,当我们把人生放在时间的长河中,用“不变”的视角去审视,就会发现“物与我皆无尽”的和谐美好。
当“乌台诗案”的飓风刮来的时候,苏轼被贬黄州。这对苏轼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然而,他却排遣胸中的郁闷,克服了不良情绪,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他一边纵情山水,一边广泛接触劳动人民,体察民情,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黄州的三年,虽历经坎坷,但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期间,他两次游览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两赋中虽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但他却能及时地从抑郁忧伤中挣脱出来,保持达观的态度,寄情于自然山水之中,至今还被传为佳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不可能一成不变,但只要我们能从容淡定地面对变化,就一定能活得轻松自在。如果苏轼没有这份坦然和从容,而是整日里怨天尤人、消沉低迷,那么他就不会发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这样的自然之美了,更不会发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之言了。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虽然外界环境不断变化,但我们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内心世界。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顺境中保持谦逊谨慎的作风。这样,我们才能不被环境所左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还要坚守自己的本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执守本心之锚,勇立时代潮头
苏轼于《赤壁赋》中论及:“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又言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寥寥数语,如一道思想的天光,照亮了我们对世事 “变” 与 “不变” 的认知之路。在时代的洪流中,唯有执守本心之锚,方能勇立潮头,驾驭 “变” 与 “不变” 的双重力量,驶向理想的彼岸。
时代之变,如汹涌浪潮,奔涌不息。科技的迅猛发展,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重塑世界。从互联网的普及到人工智能的崛起,从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到量子计算的探索,每一次科技变革都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电子商务的兴起,让传统零售业遭受冲击,无数实体店面临经营困境,却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就业机会。线上教育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更广泛传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格局。“变” 是时代发展的引擎,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为人类的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它能革故鼎新,让陈旧落后的事物被淘汰,新的理念、技术和模式得以诞生,重获新生。
然而,“变” 并非总是一路坦途,顺风顺水。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部分人盲目追逐潮流,随波逐流,失去了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过度迎合市场热点,频繁改变经营策略,却忽视了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最终陷入江河日下的困境。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共享单车行业,在资本的推动下迅速扩张,各大品牌盲目跟风投放车辆,却在管理、运维等方面缺乏长效机制,随着市场的饱和与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纷纷倒闭,留下一堆无人问津的单车,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这警示我们,在面对 “变” 时,需要保持理性与审慎,不能被变化的表象所迷惑。
在风云变幻之中,那些坚守本心、执着信仰的 “不变” 力量,犹如中流砥柱,为人们提供坚实的支撑。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自我,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在奸佞当道、谗言蔽目的乱世,坚守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美政的理想,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在现代社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偏远山区,投身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三尺讲台,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为山区孩子点亮希望的灯塔。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穿越岁月的沧桑,始终如一。这种 “不变” 是对随波逐流的有力反抗,是对信仰与真情的执着守护。
于个人成长而言,我们应在时代的变化中找到 “变” 与 “不变” 的平衡。要勇于拥抱变化,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多元的文化冲击时,不被虚假信息误导,不被不良思潮侵蚀,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既要做勇敢的弄潮儿,顺应时代的变化,积极创新,锐意进取;又要做坚定的守护者,守护内心的纯净,坚守道德的准则,执着信仰的追求。执守本心之锚,勇立时代潮头,在 “变” 与 “不变” 的交织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论变与不变:时代洪流中的智慧抉择》
在历史的长河中,变与不变如同昼夜更替,既对立又统一。苏轼于《赤壁赋》中的哲思,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启示我们思考如何在“变”与“不变”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
从“变”的角度来看,“变”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源泉。“变”,可以革故鼎新,让旧事物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才使得各种思想得以碰撞、交流,进而促进了文化的空前发展。科技领域同样如此,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人类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开启了现代化的新纪元。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颠覆,是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然而,“变”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它也可能带来风险与挑战。例如某些企业在盲目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忽视了市场规律和消费者需求,最终导致失败。因此,“变”需要谨慎而行,需基于对现状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趋势的准确把握。
而“不变”则体现了一种坚守的力量。“不变”有时是对随波逐流的反抗,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独立人格的坚定信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他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这种精神上的“不变”,让他成为了后人心目中的高洁典范。对于个人而言,“不变”也是一种自我修养的体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容易迷失在物质的诱惑和社会的压力之中,只有那些内心拥有坚定信念的人,才能在风雨飘摇的人生旅途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同时,“不变”也是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对真情的永恒守护。无论是战火纷飞年代的革命先烈,还是和平时期的道德楷模,他们始终坚守着心中的那份理想与爱,用行动诠释着“不变”的真谛。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要积极拥抱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如,在面对新兴的职业机会时,勇于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抓住时代的机遇;另一方面,也要坚守内心的底线和原则,不被外界的浮躁所干扰。当面临利益的诱惑时,能够坚守职业道德和个人操守;在人际关系中,珍惜真正的友情和亲情,不让功利心侵蚀纯粹的情感。
总之,“变”与“不变”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貌。正确理解并运用“变”与“不变”的关系,既能让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又能使我们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守住内心的宁静与真实,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稳步前行。
赤壁江心的月光,穿越千年仍流转在华夏文脉之中。苏轼以超然之姿俯瞰时空,道出"变"如江河奔涌,"不变"似北斗恒悬的宇宙真谛。这种辩证的智慧,恰似在流动的沙漏中寻找支点,让我们在时代洪流中既能逐浪前行,又不失精神锚点。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变化是永恒的韵律。春秋战国的青铜鼎上,镌刻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宣言;大唐盛世的驼铃声中,回荡着"以胖为美"的审美嬗变;当代城市的霓虹灯下,跃动着数字经济的基因重组。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文明演进的过程,本就是不断打破旧有藩篱的破茧之旅。敦煌壁画从西域飞天到中原仕女的演变,故宫文创将古老纹样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都在诉说着"变"的无限可能。
但在万象更新的表象之下,总有些东西如磐石般亘古长存。希腊德尔斐神庙"认识你自己"的箴言,穿越两千五百年依然叩击着人类心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依然挺立着精神脊梁;敦煌藏经洞的经卷,历经劫难仍守护着中华文明的火种。这些"不变"不是固执守旧,而是对本质的坚守,对初心的回望,如同北极星指引着迷航的船只。
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变与不变的平衡之道。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既随着不同朝代审美变迁呈现丰富形态,又始终保持着佛教故事的精魂;紫禁城的红墙黄瓦在岁月中褪色,但"中正仁和"的治国理念仍在现代社会治理中闪烁光芒。就像钱塘江大潮,浪潮的形态时刻在变,但受月球引力作用的本质从未改变。这种动态平衡,让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交融,让个体在时代变迁中既保持自我又拥抱世界。
站在数字时代的潮头回望,我们看见元宇宙重构着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依然如钻石般璀璨;我们目睹社交媒体解构着传统社交模式,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仍在规范着网络行为。这启示我们:在追逐变革的浪潮时,莫忘守护那些定义"我们是谁"的永恒坐标;在守护传统时,也要保持开放胸怀接纳新生事物。如此,方能在变与不变的交响中,谱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华彩乐章。
苏轼在《赤壁赋》中对世事“变”与“不变”的深刻洞察,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探寻人生真谛的道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变”与“不变”交织着,它们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生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变”是世界的本质特征之一。从宇宙的浩瀚星河到地球上的万物生灵,从历史的长河奔腾到个人的点滴成长,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正如苏轼所言,“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种“变”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推动着世界向前发展。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古老的农耕文明到如今的数字时代,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机遇。社会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完善,从封建专制到民主法治,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些变化让社会更加公平、高效。在个人层面,“变”意味着成长与突破。我们从懵懂的孩童成长为有担当的成年人,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这种“变”让我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然而,“变”也并非总是积极的。有时候,“变”可能带来混乱和破坏。在历史的进程中,战争、灾难等负面的“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在个人生活中,盲目地追求变化,可能会让我们迷失自我,陷入迷茫和焦虑之中。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变”的一面,而忽视了“不变”的重要性。
“不变”是一种坚守,是对自我、信仰和真情的执着。在“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境界中,我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稳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随波逐流,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许多伟大的人物,正是因为坚守自己的信念,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一生倡导“仁爱”之道,虽历经坎坷,却始终不改其志;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依然坚守对音乐的热爱,创作出了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这些“不变”的坚守,让他们在困境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我们要积极适应变化,勇于创新和突破,不断追求进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的喧嚣所迷惑。在面对社会的潮流和他人的期待时,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盲目跟风。同时,我们也要珍惜那些不变的情感和价值,如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真理、正义的追求。这些“不变”的东西,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在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中能够立足的根本。
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让我们在变化中寻找机遇,在坚守中保持本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自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