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携程,这个在线旅游行业的巨头,最近可谓是动作频频。联合创始人梁建章、范敏计划减持,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成为大股东,再加上京东、抖音等新势力的入局,携程正身处风云变幻之中。在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行业趋势?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文 | 大力财经
携程,这个在线旅游行业的巨头,最近可谓是动作频频。联合创始人梁建章、范敏计划减持,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成为大股东,再加上京东、抖音等新势力的入局,携程正身处风云变幻之中。在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行业趋势?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携程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计划出售公司100万ADS,价值7375万美元(约5.27亿元),这是梁建章自2025年以来首次披露减持计划。同时,联合创始人、总裁范敏也计划出售7万股ADS,价值454.44万美元(约3242万元)。
也许有人会问,公司业绩这么好,高管为什么要减持呢?是不看好公司未来了吗?其实,高管减持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是出于个人的财务规划和资产配置需求。毕竟,他们在公司多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通过减持可以实现资产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给新的战略投资者腾出空间,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
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管减持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市场的关注和担忧。有网友就评论说:“高管都减持了,是不是携程有什么问题啊?心里有点慌。”也有网友比较理性:“不能单纯看减持就觉得公司不行了,还是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
全球资管巨头BlackRock(贝莱德)新晋成为大股东,持股数量超3481万股,持股比例与梁建章持平,均为5.3%。贝莱德的入局,对于携程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
贝莱德作为全球知名的资管巨头,拥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专业的团队。它的进入,可能会为携程带来更多的国际资源和战略支持。从过往的案例来看,很多公司在引入强大的战略投资者后,都在业务拓展、管理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担心,贝莱德作为财务投资者,是否会过于追求短期的财务回报,而对携程的长期战略布局产生影响呢?这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大力财经分析认为,贝莱德的入局,对于携程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携程需要在与贝莱德的合作中,找到平衡,实现共赢。
今年上半年,携程的财务成绩单相当亮眼。营收达到287亿元,约40亿美元;经营利润为76.65亿元,约合10.7亿美元;净利润更是冲到91.94亿元,换算成美元是12.83亿。单看第二季度,营收148.64亿元(约20.75亿美元),净利润48.8亿元(约6.81亿美元),与2024年同期相比,净利润多了近10亿元。
这样的业绩,主要得益于疫情后旅游市场的复苏,人们的出行需求得到了集中释放。而且携程在过往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客户群体,在品牌影响力、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隐忧。如今国内OTA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美团、飞猪、京东、抖音等纷纷入局。这些竞争对手凭借各自的流量和场景优势,正不断蚕食携程的市场份额。就像京东6月闯入酒旅赛道,推出“京东酒店PLUS会员计划”,以三年0佣金吸引商家。航旅纵横7月中旬推出“民航官方直销平台”,主打价格透明等优势。抖音更是在7月为本地生活业务投入亿级平台补贴,助力酒店直播等业务。
在高管减持的同时,携程董事会在8月27日批准了一个新的股份回购计划,允许公司在未来回购总价值不超过50亿美元的股票或ADS。这一金额占公司现在市值的10%还多,堪称大手笔。
携程的回购计划,显然是为了抵消大股东减持带来的抛压,稳定市场情绪。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公司回购股份往往会向市场传递出公司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而且,回购股份还可以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提高每股收益,对股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但回购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仅仅依靠回购来稳定股价,可能只是短期的效果。携程需要在回购的同时,加大业务创新和市场拓展的力度,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携程如今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高管减持、外资入局、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这一切都考验着携程的应对能力。从目前来看,携程凭借其在行业内多年的积累,仍然占据着OTA行业的龙头地位。但如果不能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和提升,这个龙头宝座可能也会面临挑战。
未来,携程能否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继续引领在线旅游行业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们对携程未来发展的看法。
来源:大力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