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里这波操作,简直比奶茶店第二杯半价还让人上头——市值一夜暴涨2600亿,直接从"被拼多多按在地上摩擦"的低谷,蹦到"隔壁老王家孩子突然考了年级第一"的惊喜。要知道一年前,江湖还在传"阿里老了,拼多多才是新王",结果现在饿了么杀疯了,AI芯片藏王炸,连蒋凡都从
阿里这波操作,简直比奶茶店第二杯半价还让人上头——市值一夜暴涨2600亿,直接从"被拼多多按在地上摩擦"的低谷,蹦到"隔壁老王家孩子突然考了年级第一"的惊喜。要知道一年前,江湖还在传"阿里老了,拼多多才是新王",结果现在饿了么杀疯了,AI芯片藏王炸,连蒋凡都从"出轨发配东南亚"的失意人,摇身一变成"阿里天选之子"。别急着喊"玄学",这2600亿里,藏着互联网江湖最野的生存法则:要么把对手熬死,要么把自己逼疯,而阿里这次,选择了两边都干。
谁还记得三年前的饿了么?那时候它在阿里的地位,堪比公司年会抽奖抽到"谢谢参与"——连年亏损,市占率卡在20%动弹不得,全靠阿里电商输血续命。当时美团外卖像个膘肥体壮的拳击手,70%市占率往那一杵,饿了么连碰一下都得掂量掂量"医药费够不够"。可现在呢?市占率直接飙到40%,把美团吓得连夜给骑手涨了5毛钱配送费。
这反转的剧本,得从京东那场"外卖闪电战"说起。去年京东突然宣布"电商APP里卖外卖",虽然最后雷声大雨点小,但给阿里提了个醒:你手里捏着淘宝这个"流量原子弹",干嘛不用它炸外卖市场?要知道淘宝月活8亿,相当于全国一半人每天都要戳开逛两圈,这流量池要是给饿了么开个小口,都够把美团呛个半死。
于是阿里干了件"不讲武德"的事:把饿了么直接塞进淘宝首页,还搞了个"淘宝点外卖,首单减15"的骚操作。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以前点外卖得单独开美团、饿了么APP,现在逛淘宝顺手就能点杯奶茶,连切换APP的功夫都省了。有数据说,光淘宝给饿了么导的流量,就相当于"给沙漠里浇了场暴雨",饿了么新用户三个月涨了2亿,其中60%是"以前只在淘宝买衣服,现在顺便点外卖"的跨界用户。
更狠的是阿里的"补贴持久战"。你以为外卖大战是"双十一式的短期促销"?太天真了。阿里现在的逻辑是"用电商赚的钱,把外卖市场的水搅浑":别人补贴10块,它补贴15;别人送优惠券,它直接送"满30减20"的霸王餐。有商家吐槽:"现在送外卖跟做慈善似的,饿了么补完平台补,顾客花5块钱能吃两荤一素,我们赚不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美团独美。"
别觉得这是"赔本赚吆喝",阿里算的是笔大账:外卖是个高频刚需市场,用户一旦养成"淘宝点外卖"的习惯,以后买生鲜、逛超市、甚至买药,都可能顺手在淘宝搞定。这哪是在抢外卖份额?这是在给淘宝这个"老APP"注入新活力,让它从"卖衣服的"变成"啥都能买的万能管家"。美团慌就慌在这儿:它的流量基本靠外卖和到店业务自己造血,而阿里直接从淘宝"跨次元输血",这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抗。
如果说饿了么逆袭是"用流量砸出来的胜利",那阿里自研AI芯片,就是"偷偷憋大招"的狠活。以前提到中国芯片,大家只会想到华为昇腾,现在阿里突然甩出"性能超越英伟达H20"的通用算力芯片,连业内大佬都懵了:"这货什么时候偷偷练了这手?"
这事说起来挺讽刺——阿里搞芯片,最早是被"逼上梁山"的。阿里云作为中国云计算老大,每年要花几十亿买英伟达芯片,就像"家里开饭馆,却天天从隔壁老王那买米",万一哪天老王不卖了,饭馆就得停业。2024年英伟达H20芯片被禁售的消息一出,阿里云的采购部直接慌了神:手里的订单被砍了60%,客户天天催着要算力,总不能拿"对不起,芯片断供了"当借口吧?
被逼到墙角的阿里,只能自己动手造"米"。可造芯片哪有那么容易?华为昇腾是啃了十年硬骨头才出成果,阿里凭什么能"速成"?这里藏着个冷知识:阿里云从2017年就开始偷偷搞芯片研发,当时马云拍板"每年投10%营收搞技术",别人以为是"老板画饼",结果人家真拿这笔钱建了个"芯片秘密基地"。现在这款芯片能"不依赖台积电,国内代工厂就能量产",说白了就是"把鸡蛋放在自己篮子里",以后就算国外断供,阿里云自己的算力也够用,甚至还能卖给别人赚外快。
有人问:"为啥不直接买华为昇腾?"这就像问"为啥肯德基不卖麦当劳的汉堡"——互联网江湖哪有什么"温情互助",都是"你死我活"的竞争。阿里和华为在云计算、AI大模型领域早就掐得不可开交,华为云想抢阿里云的客户,阿里通义千问要和华为盘古大模型比谁更聪明,这时候买华为芯片?相当于"给竞争对手送弹药"。再说了,中国芯片不能只靠华为一棵独苗,阿里这颗"种子选手"杀出来,以后美国再想卡脖子,就得掂量掂量:"断供一家,还有另一家顶上来,这招还管用吗?"
现在这颗芯片已经开始"闷声发大财"了。宝马集团把AI车机系统放在阿里芯片上跑,小鹏智驾大模型训练直接用了阿里的算力,连一些科研机构都跑来问:"你们芯片卖不卖?我们不想再看英伟达脸色了。"有行业大佬预测:"按这个势头,明年阿里芯片的营收能破200亿,直接杀进国内芯片厂商前三。"以前阿里是"靠卖货赚钱",现在是"靠造芯片赚技术钱",这生意,可比电商利润率高多了。
聊到阿里这波逆袭,绕不开一个人——蒋凡。现在江湖都传他是"阿里气运之子":搞天猫赶上移动互联网红利,发配东南亚正好踩中东南亚电商爆发,回国又撞上外卖大战和芯片突破,简直是"走路都能捡到钱"。可真要是"纯靠运气",那阿里几万员工岂不是白忙活了?
先说说蒋凡被"发配东南亚"那回事。2021年"出轨门"后,蒋凡从阿里副总裁的位置上掉下来,被派去管东南亚电商业务。当时很多人觉得他"凉了",相当于"被流放到边疆",可谁能想到,那几年国内电商增长放缓,东南亚却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娃"——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的电商用户每年涨50%, Lazada(阿里东南亚电商平台)的订单量三年翻了10倍。蒋凡在那边干了啥?说白了就是"把中国电商的玩法复制粘贴":搞直播带货,请当地网红卖货,甚至把"双十一"搬到东南亚,结果当地消费者直接"上头",Lazada现在成了东南亚第二大电商平台,市值比三年前涨了8倍。
这哪是"发配"?分明是"送他去吃红利"。当时国内电商内卷到"卖9块9包邮都得亏5毛",东南亚却还是"蓝海市场":物流费是国内的3倍,客单价是国内的2倍,连"卖个手机壳都能赚对半"。蒋凡在那边既不用背国内增长压力,又能拿着阿里的资源随便试错,等他带着Lazada的成绩单回国时,张勇正好谢幕,他顺理成章接了班——这剧本写得,比电视剧还离谱。
可光有运气不够,蒋凡的"狠辣"才是关键。接手饿了么时,团队劝他"稳着点,别跟美团硬刚",他直接拍桌子:"要么冲到40%市占率,要么这业务就关了,阿里不养闲人。"然后就有了"淘宝流量灌饿了么"的操作;搞芯片时,技术团队说"性能追平英伟达H20就行",他回了句"要做就做超越的,不然费这劲干嘛?"现在看来,这些"狠话"都成了现实。
有人说"蒋凡运气好",可运气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他在东南亚时,别人忙着搞GMV,他偷偷建了个"东南亚消费者画像库",把当地用户的消费习惯摸得门清;回国后别人盯着外卖数据,他却要求技术团队"每月汇报芯片研发进度"。现在阿里的员工私下说:"蒋凡开会从不聊情怀,只问三个问题:目标多少?多久达成?需要什么资源?"这种"结果导向"的风格,正好戳中了阿里当时"需要快速打翻身仗"的痛点。
看完这些,你还觉得阿里暴涨2600亿是"玄学"吗?其实这背后藏着互联网最野的生存法则:
第一,流量永远是硬道理。饿了么能逆袭,不是因为它比美团好吃,而是淘宝8亿月活给它当"充电宝";以前拼多多能反超阿里,靠的是微信"砍一刀"的社交流量,现在阿里用淘宝流量反杀,不过是"风水轮流转"。
第二,技术才是护城河。光靠流量只能"一时爽",想"一直爽"还得靠技术。阿里要是没自研芯片,现在可能还在为英伟达断供发愁;要是没阿里云的算力支撑,AI大模型早就被华为甩在身后。互联网江湖拼到最后,都是"技术硬实力"的较量。
第三,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蒋凡的"运气",本质是阿里提前布局东南亚、坚持技术投入的结果。就像那句话说的:"风口来了猪都能飞,但能飞多高,取决于你有没有带降落伞。"阿里这几年的技术积累,就是它的"降落伞"。
现在的阿里,已经不是"只靠电商吃饭"的老胖子了,它左手握着外卖、电商的"现金奶牛",右手举着芯片、AI的"技术尖刀",背后还有东南亚市场的"增长备胎"。这2600亿市值暴涨,不过是"实力到了,运气来敲门"。
最后说句大实话:互联网江湖从来没有"永远的老大",只有"永远的变化"。三年前大家以为拼多多能稳坐第一,现在阿里杀回来了;三年后谁知道会不会有新玩家冒出来?但有一点肯定: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既懂流量,又肯啃技术,还能抓住运气"的狠角色。而阿里这波操作,显然已经把这三点都占了。
来源:倪卫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