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否已经习惯了“9块9包邮”的快乐?下单时,看着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运费,心中是否会涌起一丝“占了便宜”的窃喜?这小小的快乐,如空气般自然支撑起了庞大的电商帝国,也成就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习以为常的便利。
出品 | 头部财经
作者 | 豆沙包
引言:你的“包邮”自由,正在榨干最后一滴血。
你是否已经习惯了“9块9包邮”的快乐?下单时,看着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运费,心中是否会涌起一丝“占了便宜”的窃喜?这小小的快乐,如空气般自然支撑起了庞大的电商帝国,也成就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习以为常的便利。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份便利背后,是谁在负重前行?当我们拆开一个又一个廉价的包裹时,一场关乎生存的“绞肉机”式战争,正在快递行业内部无声地咆哮。
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所有人的头上。中通、圆通、韵达,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快递巨头,利润集体下滑。与此同时,全国快递平均单价已降至7.5元,同比下滑近8%。
2025 年上半年,中通净利润同比下降 2.63%,圆通净利润同比下降 7.9%,韵达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 49.19%。
单票价格下跌,行业低价竞争激烈;轻小件占比扩大,货品客单价结构变化;营业成本增长,如圆通营业成本增速高于营收增速。
这是一个连成本都岌岌可危的数字,一边是巨头们“流血”不止,另一边却是我们依旧安享的“包邮”自由。这魔幻现实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和生存困境?
如果说商战是一场战争,那么中国快递行业的价格战,无疑是其中最为漫长、也最为惨烈的一场“堑壕战”,巨头们用“以价换量”的七伤拳,打残了对手也打伤了自己。
01 财报里的“哭声”:增收不增利的囚徒困境“增收不增利”,这个词就像一个魔咒,紧紧地箍在“通达系”的头上。翻开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尽管快递业务量可能依然维持着增长,但净利润的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这背后是单票收入的持续走低7.5元的平均单价,已经无限逼近甚至在某些区域跌破了企业的盈亏平衡线。
头部财经分析认为快递行业已经陷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对于任何一家巨头来说,单方面提价都意味着将市场份额拱手让人。在“规模效应就是一切”的信条下,谁也不敢先松开油门。于是,大家只能一边踩着油门冲向量的悬崖,一边眼睁睁地看着利润的仪表盘指针归零。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一场消耗战,比拼的是谁的血更厚谁能撑到最后,这种“流血上市”,再用资本市场的钱继续“流血”抢市场的模式,正在透支整个行业的未来。
市场对此的反应充满了疲惫与无奈,一位资深从业者在行业交流会上坦言,“现在的感觉就像在沼泽里赛跑,每个人都拼尽全力,但每个人都在下沉。我们都知道问题在哪,但谁也没有解药。”
就在全国均价一路下探,行业一片哀嚎之时,两个特殊的地方却传来了不一样的声音,广东和义乌地区的快递价格,竟然开始回升了,这看似反常的信号,却可能是整个行业走向理性的第一缕曙光。
广东和义乌作为中国电商的两大“心脏”,其快递业务量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这里的价格波动,就是整个行业的“心电图”。价格回升,一方面可能是地方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出手,叫停了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便是最能“卷”的地区,也已经承受不住无休止的价格战了。
当快递网点开始大面积亏损,服务质量无法保证时,市场的自我修复机制便开始启动。
广东和义乌的价格回升表明,价格战已经触底,行业的“求生欲”压倒了“扩张欲”。这或许不会立刻扭转全国的颓势,但它至少证明了一点,无底线的低价,最终会摧毁价值本身。
这更像是一场“战术性休战”,让各方都有机会喘口气,重新思考未来的方向。
03 商家“大迁徙”:被成本逼走的“包邮”大军快递巨头们在“神仙打架”,最先遭殃的却是凡间的“小鬼”,那些严重依赖低价物流的电商商家,对于一个售价9.9元包邮的商品而言,运费上涨5毛钱可能就意味着从微利变为亏损。
当义乌的快递价格开始上涨,部分低价包邮的商家,开始转向外省发货以应对成本上升,他们宁愿舍近求远,把仓库和发货地搬到那些物流成本更低的内陆省份,进行一场“物流成本洼地”的大迁徙。
一位从义乌搬到中部某省的电商老板在直播中诉苦“不是我们想走,实在是扛不住了。在义乌多一毛钱的快递费,一天几千单下来,就是几百块的利润没了。我们这种做小商品的,赚的就是这份辛苦钱。” 他的话,道出了无数中小商家的心声。
他们就像是依附于快递这棵大树的藤蔓,当大树开始摇晃,藤蔓的生存空间便受到了致命的挤压。
他们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孟母三迁”,只为寻找那几毛钱的生存空间。
7.5元的快递单价,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快递行业的繁荣与脆弱。
它见证了电商的飞速发展,也暴露了低价竞争模式的致命缺陷。当巨头们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潭,当商家们为几毛钱的成本被迫迁徙,当快递员的汗水换不来应有的尊严,我们或许应该冷静下来思考,我们真正需要的,究竟是无底线的廉价,还是一种可持续的、健康的商业生态?
告别廉价的幻觉,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它意味着,我们可能要为曾经“免费”的服务支付合理的费用。但长远来看,这未必是坏事,一个回归理性的市场,才能催生出更优质、更多元化的服务。当快递公司不再只为“量”而战,而是开始为“质”竞争时,我们得到的或许不仅仅是一个被准时送达的包裹,更是一份安心与尊重。
这场由价格战引发的行业阵痛,最终是迎来一个更加有序的竞争格局,还是在资本的裹挟下,继续下一轮的搏杀?答案尚在风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商业世界里从来没有永恒的免费午餐。
7.5元的账单迟早会以某种形式,由链条上的每一个人来共同支付。
那么,你认为一个快递包裹,多少钱才算合理?你愿意为更好的服务多付一点钱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大力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