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紧监管“篱笆墙”,让流量回归“价值创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1:31 1

摘要:国家网信办近期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相关业务活动管理规定(草案稿)》(以下简称《草案稿》),不仅为MCN机构量身定制了12项行为禁令,更通过机制设计,为互联网内容创作立起了醒目的“红绿灯”。这场始于流量失控的监管风暴,正在为数字时代的“内容基建

□吕桢亚

国家网信办近期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相关业务活动管理规定(草案稿)》(以下简称《草案稿》),不仅为MCN机构量身定制了12项行为禁令,更通过机制设计,为互联网内容创作立起了醒目的“红绿灯”。这场始于流量失控的监管风暴,正在为数字时代的“内容基建”浇筑起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与法律地基。

扎紧制度“篱笆墙”,斩断流量“灰产链”。MCN机构(多频道网络),是一种新的网红经纪运作模式,2024年全网MCN机构已近3万家。从江西赣州信丰公安查获的8家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的MCN机构,到某些平台批量生产的“骑手苦情剧”,乱象背后是价值数千亿元规模的MCN市场在无序扩张中滋生的畸形生态。《草案稿》以“禁止教唆、炒作”等12条禁令铸起的监管利剑,精准刺破了虚假人设、剧本的流量泡沫。《草案稿》不仅打破了出事“甩锅”给创作者的潜规则,还迫使机构撕下“幕后操盘手”的伪装,接受广大网民的监督。当低成本批量注册的“营销号”面临资质认证时,“流量水军”的灰色产业链将无处遁形。

压实监管“责任链”,当好平台“守门人”。《草案稿》创新性地将平台推向了治理前沿,要求按照旗下账号数量、粉丝规模、合规情况等构建指标维度,全面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并对违规机构采取清退、黑名单等惩戒措施。这意味着平台不能再以“中介者”的身份置身事外、放任乱象,而需成为生态治理的“第一道防线”。这一机制直击平台“重流量轻责任”的痼疾:过去,算法推荐机制往往在有意或无意间成为虚假内容的“推手”,这类行为实质是以公众情感为代价置换商业利益,而分级管理则将倒逼平台优化算法逻辑、重构监管体系,从“流量至上”重新转向“质量为王”。

重塑行业“生态圈”,培育内容“新路径”。新规带来的不仅是约束,更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对于中小型MCN机构而言,更严的内容审核可能在短期内带来运营成本的上升,但从长期来看,合规化将筛选出真正具备内容创作能力的机构,倒逼行业从“流量泡沫”回归“价值创造”。一些机构已开始探索内容创作的新路径,例如大健康类MCN抓住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契机,通过邀请专业医师、营养师等医学领域专业人士参与内容创作,提升视频内容权威性,满足群众对于大健康类视频内容的需求。只有当“搬运工”让位于“创作者”,“博眼球”转型为“提质量”,才能让MCN机构摆脱“流量依赖症”,真正融入清朗的网络生态,成为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正向力量。

当“外卖员深夜带患儿跑单”的摆拍视频收割百万流量时,当“网红儿童”被迫在镜头前表演剧本时,国家网信办适时挥出的监管重拳,为狂奔的MCN行业按下了规范发展的“暂停键”。我们迎来的不仅是网络空间的激浊扬清,更是数字文明的底层重构。毕竟,在算法的世界里,唯有真实与善意,才是永不褪色的“流量密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江苏大小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