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与人工智能革命相较的,大约只有19世纪末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20世纪末始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二战”后以摩尔定律为标准的信息革命。每一场革命都改写了人类进程——我们携手步入了新世界。
Max Tegmark
Stewart Brand
或许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幸参与和见证着人类历史中的重要转折——人工智能革命。
能与人工智能革命相较的,大约只有19世纪末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20世纪末始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二战”后以摩尔定律为标准的信息革命。每一场革命都改写了人类进程——我们携手步入了新世界。
也许我们应该提前确认真相:技术史就是人类不断被取代的历史。
但或许,我们也是不幸的。尤其是GPT时代的到来,作为参与者,我们似乎只拥有使用权,没有发言权。
(限时福利,截至9月7日24时)
迈克斯·泰格马克与斯图尔特·布兰德代表了科技人文交叉思考的最佳传统。他们既深入理解技术细节,又保持广阔的人文视野;既把握当下趋势,又思考长期影响。
在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平衡而深刻的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泰格马克在《生命3.0》中的宣言:"我们不是宇宙剧变的被动观察者,而是积极塑造者",道出了人类在技术发展中的主体性责任。
布兰德则用他标志性的语言提醒我们:"保持饥饿,保持愚蠢,但更要保持清醒",这种态度既包含对创新的开放心态,也蕴含着对技术后果的审慎思考。
迈克斯·泰格马克&斯图尔特·布兰德科技与人文的跨界对话
迈克斯·泰格马克:从物理学到人工智能伦理学的跨界思想家
迈克斯·泰格马克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
迈克斯·泰格马克是一位瑞典裔美国物理学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作为未来生命研究所的创始人,他以其在宇宙学、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开创性工作闻名于世。泰格马克的学术轨迹和思想发展展现了一个典型跨界思想家的成长历程,从理论物理学的最前沿到人工智能伦理学的关键探讨,他的研究始终处于科学与人文的交汇处。
1967年,泰格马克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母亲是心理学家。这种家庭背景为他日后跨学科思考埋下了种子。
他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后,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1994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伯克利期间,他师从著名宇宙学家约瑟夫·西尔克,开始探索宇宙学的深层次问题。
泰格马克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新的统计方法来分析宇宙大尺度结构,这些方法后来成为宇宙学研究的标准工具。
2014年是泰格马克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科学家共同创立了未来生命研究所,标志着他研究重点的重大转变。
该机构汇集了包括斯蒂芬·霍金、埃隆·马斯克、尼克·博斯特罗姆等在内的顶尖思想家,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长期影响。
研究所的成立源于泰格马克日益增长的担忧:
人类正在创造可能超越自身控制的智能,却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
2017年,泰格马克出版了《生命3.0》,这本书迅速成为全球畅销书,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书中系统探讨了超级智能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不同场景。泰格马克将生命形式分为三个阶段:
生命1.0(生物阶段,硬件和软件都由进化决定)、生命2.0(文化阶段,硬件由进化决定但软件可以设计)和生命3.0(科技阶段,硬件和软件都可以设计)。这种分类框架为理解人工智能的潜在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泰格马克成功地将深奥的理论物理学问题与紧迫的社会伦理议题联系起来,展现了一个现代思想家应有的跨学科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术研究、公共演讲和媒体互动,泰格马克持续推动着关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全球对话,提醒人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潜在风险。
他的思想既扎根于严谨的科学方法论,又保持着对人文价值的深切关怀,这种独特的结合使他在当代思想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限时福利,截至9月7日24时)
斯图尔特·布兰德:数字时代的文化先知与跨界思想家
斯图尔特·布兰德是20世纪最具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一生如同一部行走的科技文化编年史,见证了从反文化运动到数字革命的整个历程。
这位1938年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罗克福德的跨界思想家,以其独特的系统思维和前瞻性视野,在环保运动、数字文化、建筑理论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布兰德的文化影响力始于1968年创办的《全球概览》。当时刚从斯坦福大学生物学系毕业不久的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在美军服役的经历、参与肯·凯西迷幻药实验的体验,以及跟随著名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学习系统理论的经历,都为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球概览》最初只是一份简单的工具目录,却很快发展成为一个文化现象。这本杂志/目录混合体以"access to tools"(获取工具)为口号,为反主流文化运动提供了实用工具和思想资源。
它既刊登最新科技产品,也介绍原始部落的生存智慧;既有计算机编程手册,也有有机农业指南。这种看似矛盾的组合恰恰体现了布兰德独特的世界观:技术与人文本应相互滋养,而非对立。
《全球概览》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布兰德的预期。史蒂夫·乔布斯曾将其称为"互联网出现前的Google",这个比喻生动揭示了该出版物的前瞻性。
在1969年的一期中,布兰德刊登了NASA刚刚拍摄的"地球全貌"照片,这张从太空看地球的影像成为环保运动的标志性符号,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态意识。布兰德后来回忆说:"看到这个完整、脆弱、美丽的星球,改变了所有人的世界观。"
1972年,《全球概览》停刊,最后一期的封底印着那句著名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这句话后来被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中引用而广为人知。
1996年,布兰德与计算机科学家丹尼·希利斯共同创立了恒今基金会,致力于推动"长远思考"的文化实践。
基金会的标志性项目是"万年钟"(Clock of the Long Now),这是一座设计运行一万年的机械钟,旨在拓展人类对时间尺度的感知。
布兰德查看万年钟的模型(贝佐斯为这个项目进行了投资)
布兰德解释说:"我们生活在一种'短视现在'的文化中,需要培养'长远现在'的思维方式。"
这个看似理想主义的项目实际上体现了布兰德对技术发展的深刻思考——在技术加速变革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建立与更长时间维度的连接。
(限时福利,截至9月7日24时)
泰格马克与布兰德最根本的共识在于:技术发展必须服务于人类整体福祉,而非成为脱离价值约束的自主力量。
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制度化的科技伦理评估机制;教育体系应该培养更多"跨界思考者";文化层面需要重塑时间观念。
他们的思想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技术进步必须以人文价值为指南针。
“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对此太轻率了”。泰格马克曾问自己: 如果我们创造出了超越我们智慧的超级智能,人类将变成什么样呢?
CHEERS CHEERS CHEERS
拜托点下“在看”
来源:半妖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