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马清霞:针下辽绣 指上乾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11:52 1

摘要:辽宁省大连市马清霞绣坊,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一隅并不显眼,绣坊创始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清霞坚守着传承与创新,日复一日,用绣针在绣布上游走着胸中的万千丘壑,将一幅幅精美的辽绣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

针下辽绣 指上乾坤(主题)

谷美霖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辽宁省大连市马清霞绣坊,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一隅并不显眼,绣坊创始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清霞坚守着传承与创新,日复一日,用绣针在绣布上游走着胸中的万千丘壑,将一幅幅精美的辽绣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

马清霞在展示辽绣技艺。

辽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糅合东北地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刺绣精华,经不断传承与创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

辽绣运用特有的横向运针、绞线、扁担针法等,结合巧妙晕色的方法,将西画的立体特点与针线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色,远观其拥有油画般的质感,擅长表现栩栩如生的写实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辽绣刺绣艺术,作为中国北方刺绣的代表被列入“中国十大绣种”之一。

在辽绣技艺的众多传承人中,马清霞以其精湛的针法技艺,独树一帜。作为辽宁省中级工艺美术师,她通过自学,借助油画、工笔画、素描、书法方面的艺术方式,汲取中国四大名绣的用线手法、针法种类、色彩创新,将辽绣在姥姥传授的刺绣基础上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一花一叶、一枝一蔓,一蜂一蝶、一颦一笑,一针一线、亦真亦幻……走进马清霞的辽绣绣坊,仿佛进入了刺绣艺术的殿堂,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作品在她的绣针下绽放出中华传统文化和地域民族文化的亮丽光彩,架起了一座现实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沟通之桥。

代际传承打磨时代绣艺

马清霞是土生土长的辽宁人,1970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自幼受姥姥和母亲的影响,对辽绣产生了浓厚兴趣。马清霞8岁开始学习辽绣,枕头、门帘、衣服、绣花鞋等家居用品,她用针尖赋予了新的生命。

随着刺绣经历增长和认知度的提高,马清霞开始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将花卉和风景在配色和运用手法上更有栩栩如生的美感。她还大胆尝试创新针法,将动物和人物在刺绣作品上展示出活灵活现的特质。

1995年,马清霞定居大连市,继续钻研学习刺绣事业,她充分运用辽绣平针和乱针绣法,演化并灵活运用平针转接法,将辽绣线条结构和色彩变化融为一体。2020年至2022年期间,马清霞在双面绣的基础上潜心揣摩,细心研究,将刺绣最高工艺——双面异色绣作品《双面异色猫》研制成功。她的许多作品都表达出东北地区各民族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民族精神。

技艺精湛擦亮“辽品牌”

缕缕青丝变白发,伴随着多少个不眠之夜,马清霞的刺绣技艺日趋成熟、日益精进。2012年5月,其作品《小女孩儿》荣获第二届华商国际珠宝奢侈品展金奖;2013年10月,作品《马到成功》荣获第二届中国大连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工艺美术优秀作品,文博杯创新奖评比荣获金奖。2019年,马清霞被评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近年来,马清霞向更高的“匠心”荣誉冲击,2022年10月,其最高工艺双面异色绣作品《双面异色猫》荣获辽宁省职工技能大赛第五名。2023年,作品《敦煌美女》在辽宁省轻工联合会举办的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白鹭杯金奖。2024年,作品《孔雀》在辽宁省轻工联合会举办的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我一直潜心研习,就是要在刺绣道路上不断创新,把辽绣这一承载着东北地区各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刺绣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民族的艺术成为大众的艺术、世界的艺术。”马清霞说。

“针上功夫”架起致富桥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辽绣技艺,2007年,马清霞开始尝试“带学传艺”,受到喜欢刺绣的中青年妇女的青睐。2008年,马清霞在大连市成立辽绣绣坊,这不仅为传承辽绣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辽绣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希望能够边带学生,边出作品,边修技艺,和学生们一起不断进步成长,把辽绣技艺发扬光大。”马清霞说。作为辽绣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清霞还多次参加大连市非遗文化进校园和社区公益惠民活动,广泛传播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带动广大妇女就业。2007年以来,马清霞累计带学传艺500余人次,学员遍布全国各地,在传承辽绣技艺中将其转化为致富途径。

她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辽绣这一传统技艺一定能够发展成为一个特色产业,更多妇女可以通过学习辽绣,让自己的人生更出彩。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