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就是一个工具,不能把它当专业来学。摘要:语言就是一个工具,不能把它当专业来学。既然是工具,当有了AI这个更好的应用工具时,工具人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既然是工具,当有了AI这个更好的应用工具时,工具人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今年 8 月底,一条消息在翻译圈炸了锅:有着 “翻译界哈佛” 之称的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正式宣布将在 2027 年 6 月彻底停办。
这所成立于 1955 年、常年位居世界三大顶级翻译学院之列的名校,终究没能扛过时代的浪潮。
作为全球翻译人才的 “黄埔军校”,它的落幕不仅让业内唏嘘,更给国内外语教育界敲响了警钟 —— 当 AI 翻译效率提升 3600 倍、人工翻译价格暴跌七成,连顶级名校都撑不住了,国内的外国语大学们,真的能高枕无忧吗?
一、蒙特雷的倒下:私立名校的致命困境
蒙特雷的停办不是突然的意外,而是长期 “失血” 后的无奈。
这所私立学院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和生源数量牢牢绑在一起。
作为自负盈亏的私立机构,学费收入是它的生命线,可近年来实际学生规模始终徘徊在 440 人左右,连 850 人招生目标的一半都达不到。
收入锐减的同时,支出却没少,2025 财年学院赤字高达 870 万美元,成了母公司明德大学的沉重包袱。
为了止血,学校试过裁员、缩减福利,甚至扩大招生,结果反而引发抗议,加速了闭校进程。
更致命的是时代变了。
过去学生挤破头想进蒙特雷,是因为一张文凭就能敲开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的大门。
可现在,AI 翻译 1 秒能完成人工 1 小时的工作量,翻译一本百万字小说的成本从 20 万降到 1000 元以下。
市场对纯人工翻译的需求断崖式下跌,连网文翻译都成了 “AI 翻译 + 人工校对” 的模式,纯翻译岗位收入腰斩再腰斩。
当 “翻译精英” 的光环褪色,愿意花高价读纯翻译专业的学生自然越来越少。
加上美国高校人文学科整体遇冷,近十年外语专业学士学位授予量每年下降 25%,蒙特雷的单一翻译专业结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根本扛不住风浪。
二、国内民办外国语大学:有缓冲但危机四伏
蒙特雷的结局,最该警惕的是国内民办外国语大学。
和蒙特雷一样,它们同样依赖学费生存,一旦生源不足就会面临财务压力。
这几年民办外语类院校确实不好过,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 到 2022 年全国有 101 所高校撤销了外语类本科专业,其中不少是民办院校。
有些学校为了招满学生,不得不降低分数线,甚至开设非外语专业来吸引生源。
但相比蒙特雷,国内民办外国语大学有个重要优势:专业设置更全面。蒙特雷几乎把所有鸡蛋放在翻译这个篮子里,而国内民办校早就跳出了 “纯语言” 的框架。
有的学校开设商务英语、跨境电商等应用型专业,有的甚至涉足金融、会计等领域,像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就靠 “外语 + 财经” 的组合成了民办财经类高校前三。
这种 “多条腿走路” 的模式,能有效分摊翻译专业遇冷的风险。
更关键的是政策支持。
部分民办外国语大学通过承担国家小语种人才培养任务获得了生机。
比如河北外国语学院的 8 个小语种专业纳入国家非通用语种提前批招生,十年培养了近万名 “一带一路” 急需的语言人才,既保证了生源,又找到了差异化发展的路子。
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民办校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方向,等到传统语言专业彻底失去吸引力,蒙特雷的今天可能就是它们的明天。
三、公立外国语大学:有 “保护伞” 但不能躺平
和民办校相比,公立外国语大学的日子相对好过,因为手里有 “刚需牌”。
国家要和世界各国打交道,外交、外贸、文化传播都离不开语言人才,尤其是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非通用语种人才,缺口一直很大。
为了保证生源,公立外校可以通过专项计划、保送生、定向培养等政策 “掐尖”,比如一些 985 高校的小语种专业根本不愁招不到学生,还有稳定的财政拨款兜底,不会像蒙特雷那样因生源不足直接关门。
但这层 “保护伞” 也不是万能的。通用语种专业已经感受到了寒意,北京语言大学 2025 年停招了俄语、日语等多个翻译硕士专业,济南大学甚至直接停招了朝鲜语、德语等本科专业。
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和蒙特雷毕业生相似的困境:纯翻译岗位少,薪资低,不得不转行或做译后编辑。
如果公立外校还抱着 “传统语言教学” 不放,就算靠政策招到学生,也留不住就业不理想的口碑。
好在一些顶尖公立外校已经在转型。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让学生学 “语言病理学”,把外语和医学、心理学结合;上海财经大学搞 “外语 + AI”,教学生用 Python 和语料库技术做语言分析。
这种 “外语 + 专业” 的复合模式,既能发挥语言优势,又能对接市场需求,比纯语言专业更有生命力。
四、转型倒计时:AI 时代外语教育的出路
蒙特雷的停办,不是翻译教育的终点,而是转型的信号。
AI 确实抢走了大量基础翻译工作,但也催生了新需求。
专家早就指出,AI 在处理文化负载词、复杂语境时经常出错,涉及外交、法律等敏感领域时,必须有人工进行译后编辑和把控。
未来最缺的不是 “会翻译的人”,而是 “懂文化、通专业、能驾驭 AI” 的复合型人才。
对国内外国语大学来说,转型方向其实很明确。
一方面要强化 “不可替代性”,比如深耕区域国别研究,培养既懂语言又懂对象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人才。
另一方面要拥抱技术,把 AI 翻译工具、语料库技术变成学生的必备技能,而不是敌人。
更重要的是打破 “语言 = 翻译” 的思维定式。
外语从来不是专业,而是工具。当外语和国际商务、国际法、人工智能等领域结合,就能产生新的价值。
就像有的高校开设 “外语 + 国际组织” 方向,学生既能做翻译,又能参与国际项目管理,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依然抢手。
蒙特雷的落幕让人唏嘘,但不必恐慌。
它的失败不是因为翻译教育没用了,而是因为它停留在了 “纯语言技能培养” 的旧时代。
国内外国语大学有政策支持、有专业缓冲、更有庞大的市场需求,短期内不会重蹈蒙特雷的覆辙。但留给它们转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当 00 后、10 后学生从小就用 AI 翻译,他们对语言教育的需求早已不是 “学会一门外语”,而是 “用外语做更多事”。
未来的外语教育,赢的不是 “谁教得更纯”,而是 “谁用得更活”。
那些能把语言工具、文化理解、专业技能和 AI 技术融合起来的学校,才能在新时代站稳脚跟。
毕竟,机器能翻译文字,却翻译不了文化的温度和人的创造力 —— 这才是外语教育真正的护城河。
来源:狐狸先森讲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