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讲完了汉人历史上最悲剧的王朝,最终却来这么一句。他自己都觉得这样的话很假,毕竟,徐霞客虽的确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一生,但他的代价却极惨重,真实徐霞客路上就已经残疾了啊,而且他能“游历”一生的条件,普通人根本不具备。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的《明朝那些事》,是用徐霞客结的尾,这个结尾,还颇有点“happy endding”的意味,请看:
“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他讲完了汉人历史上最悲剧的王朝,最终却来这么一句。他自己都觉得这样的话很假,毕竟,徐霞客虽的确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一生,但他的代价却极惨重,真实徐霞客路上就已经残疾了啊,而且他能“游历”一生的条件,普通人根本不具备。
换句话说,当年明月让看他书的读书效仿徐霞客“按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无异于让普通人去以卵击石,其结局只能是“找死”。
当年明月当然知道普通人模仿徐霞客会死得很惨,可他仍然得这样写,因为:他的本质是一位作者,而不是教育家。作者只需要为自己的作品负责,而教育家得为人负责。
教育家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跟着实践”,而作者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人“跟着看看”。当年明月不会认为自己说了一句“按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别人就真的傻乎乎地效仿,他自己也不会。写完这部书后,他依旧留在体制内做公务员,稳得一批,和徐霞客完全是两个极端。
当年明月没讲全的徐霞客,今天,我来补全——
徐霞客在当年明月的书里叫徐弘祖,这是比较官方的叫法,我们今天叫徐霞客,实际上叫的是他的号。但大家都这么叫,我们文里也写作徐霞客。
徐霞客生于万历十四年,即公元1587年,他出生在一个富庶之家,这个出身是他能成为明朝“异人”的原因所在。他家具体有多富?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徐霞客家族奴仆数量约为100多名,仅出访帮佣就有16人。
徐霞客家在徐霞客死后4年就遭遇灭门,徐家20多人惨死,其背后原因就是奴仆造反暴动。将徐家20多口灭门后,奴仆们还将徐家祖宅烧成灰烬。唯一幸免的是徐霞客长子徐屺的两个小儿子,徐亮工的小儿子、徐亮采的小儿子。
明末清初这种暴动很多,发生大暴动的无一例外全是富户。
也因为家境非常富裕,徐霞客出游,跟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穷游”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想象中的徐霞客出游:一个人背着简单的行囊,拿着干粮和水,千里跋涉,风餐露宿,路上还要攀爬,遇到劫匪还要被打劫,同时还要面对可能豺狼虎豹。这种想象,有点类似于西游记里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
真实的徐霞客出游,可不是世人想象中的这种苦行僧形象。他出游有自家僮仆跟随,负责饮食起居,这是标配。完了之后,他还有长随挑夫,负责粗重活计。因为这一路实在太过艰苦,所以偶尔会出现挑夫跑路的境况。
不过这事对徐霞客来说,不是事。我们前面说了,徐霞客家里那是顶级富户,不缺钱。自古“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你只要有钱,路上到处都是亲友。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在粤西游历时,就曾遇到参府中军唐玉屏。他就专门给徐霞客打点过,打点方式是给他一副马牌。这个马牌相当于调兵遣将的凭证,他拿着这个马牌可以征用当地的农夫给他挑担、抬轿,节省大量体力和精力。
有人统计过,徐霞客这一路,有4%的行程是坐的轿子完成的,别小看这4%,公里数是九百五十里。他坐轿,当然有人抬轿,这个抬轿的就是农夫。如果不是路难走,徐霞客坐轿子的里程数怕是会惊呆所有人。
徐霞客曾抱怨,说有时候挑夫、舆夫嫌路远或者即将交接的村落有仇等原因,在路上一哄而散,把徐霞客丢在半路。所以,有时候为了招人来,他不得不捆上一个人做人质。
听我说到这儿,如果你还同情徐霞客,而不是可怜的挑夫们,那就真的需要检讨一下了。徐霞客的抱怨,如果换个角度看,就是他凭借着自己的关系的打点,逼迫农夫为他做苦力,农夫撑不住,还会被他绑架。
徐霞客还记载,自己游历途中,还因为人手不够就“以二妇人代舆”,让两名妇女充当轿夫或者挑担子。在一个小村里,找不到轿夫,就让童子来抬轿。这事,徐霞客自己记载在了《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里,本意是说自己多么无奈。可正常现代人看过去,就是另一副景象了。
徐霞客还倚仗官势挨家挨户做过搜查,估计这事常有,然后搜到了两个妇女,就命令她们抓紧时间找人搬卸行李,一面叱令她们尽快安排吃喝。吃喝的标准是有鱼有肉,“煮蛋献浆”。
有一次,徐霞客夫役跑了,找不到人抬轿子,有人找来残疾人,说可以让这个残疾人找夫役,徐霞客也不管人是否残疾,心安理得就接受了。
因为徐霞客一路需要七八个夫役来抬,他的拉夫征役让当地百姓十分惧怕,所以村民一听说他来了,当地身强力壮的男子就会无奈躲到山里。这架势,有没有特别像杜甫在《石壕吏》里描写的场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徐霞客为什么可以如此?答案就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他家底够富,且关系硬扎,出了事,随时有人兜底。
要知道,徐霞客的祖父徐经和唐伯虎是挚友关系,徐家曾资助过唐伯虎。徐霞客家有一个东西特别能说明他们家关系的硬扎,这个东西被当作徐家传家宝,它叫《晴山堂石刻》。它实际上是文坛名流给徐家的题赠、序记、墓志铭等,比如倪瓒、宋濂、李东阳、米万钟、文徵明、唐寅、祝允明等一众大咖。这些名字中的任何一个,放在当时,都是了不得的。
唐伯虎
也因为徐霞客家里关系硬扎,他游历中国,走到哪儿,别人都得给他“照应”“照应”。徐霞客有时还抱怨,有的朋友对他不够热情,说得忍着朋友的冷眼、推脱,在朋友家里蹭吃蹭喝,最后把钱借到手。
多数时候,徐霞客的朋友对他都是非常热情周到的。拿著名学者、书画家陈继儒来说,他是出了名的不愿接待客人,可一听说是徐霞客,那叫一个高兴,不仅跟他把酒言欢,分别时还给自己的一众朋友们写信,让他们沿途帮忙照应徐霞客。
徐霞客有一次出游途中,满怀哀伤地抱怨说:“离乡三载,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弃余于万里之外,何其忍也!”听到这里,如果你真的去同情他那个逃走的仆人,那当真是对人性太不了解了。
通常情况下,仆人一定比主子能吃苦,人家仆人跑了,通常是因为这苦实在太难吃了,尤其主子也比较难伺候。所以,看到这段抱怨,我们该同情的可能是仆人。不用说,一定是这一路徐霞客让他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他承受不住如此繁重的活儿,所以才不顾一切地逃走了。
徐霞客抱怨仆人跑了,和如今富人抱怨家里的保姆不干了,本质上是一样的。可我们不大会同情富人,却会同情徐霞客,为什么呢?因为徐霞客文采好啊!
徐霞客游历中国,虽然也偶有经济出问题的时候,比如前面提到的要跟朋友借,有时也要变卖家产。但多数时候,他都是比较富的。所以,几乎每次归来,他都会奉上奇花异果或名贵的药材送给母亲,并和母亲分享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再回到徐霞客的行程统计,我们将发现,徐霞客步行的路程其实总共也就是有一万六千六百七十里,占总里程的64%,除了坐轿子的4%,其他的分别是:坐船七千二百里,约占27%,骑马一千二百多里,占5%。
古代坐船费用是昂贵的,所以有“宁走十里路,不坐一叶舟”的说法。徐霞客游历三十多年,坐船里程达到了七千多里,坐船里程数相当于围着赤道转了十分之一圈。普通人的那点工资,经得起这么坐法?
后来徐霞客在路上双腿突然失去知觉、不能行走,是8个纳西族壮士抬着徐霞客踏上遥远归乡路的。一路上,他还有官车护送,普通人可能想都想不到会有这种“回乡法”。
一句话,真实徐霞客根本不是普通人模仿得了的,如今的顶级富二代也模仿不了,因为人脉这一块就无法与他相比。非得有名且有钱,才具备模仿的可能。
徐霞客不能模仿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的随心所欲、自由,说到底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前文说了,徐霞客一路上,真正一个人的时间是有,但是不多。多数情况下,他都有人伺候。可即便如此,游历三十多年,也非常考验身体。
徐霞客的足迹遍布十九个省,一路艰难跋涉,64%的路都靠他用双脚丈量。在那个没有防震鞋的年代,他的腿脚随着长时间的行走出问题,几乎是必然的。
崇祯十三年,即公元1640年,徐霞客身体越来越衰弱,他的双腿也失去知觉,不能行走了。前文提到,他是8个纳西族壮士抬着、官车护着回乡的。
回到家乡后,徐霞客再也没有站起来过。此间,他每天卧床休息。他一边看着病榻前放着的自己从四处搜罗来的怪石,一边整理自己的日记。
1641年春天,年54岁的徐霞客病入膏肓,弥留之际,他留下遗言,内容是:
“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只是,他们都是因为接受了君王的命令而出行,并非自己所愿。我身为一介草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拄着拐杖、踏着草鞋,凭借一己之力完成了比肩伟人的行迹,我死而无憾。”
言外之意是:相比玄奘等,自己游历纯粹是因为自己喜欢,自己能一边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又一边完成了伟大的行迹,圆满了。
他还说了自己的遗愿:葬在璜溪边,墓朝南。
临终前,他还请求朋友整理他的日记。
明朝人的平均寿命是67岁,可徐霞客仅仅活了54岁,且死前完全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可以说,几十年的游历,大大耗损了他的身体,折了他的阳寿。
这种种,当年明月也只字未提,或许他认为这并不重要。然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健康和生命,真的不重要吗?世间所有的自由都有相应的代价,普通人不想好“代价”,就盲目奔向自由,是否能像徐霞客一样“无憾”呢?
徐霞客不能模仿的第三个原因是:徐霞客追寻自由的同时,间接害惨了身边人。
徐霞客的一生曾遇到无数贵人,最大的贵人是支持他远游,且在他远游时,赠送他“远游冠“、以壮行色的母亲王孺人。徐霞客的父亲病逝后,王孺人挑起了徐家的重任,她替儿子抚养着他的子女,照顾着家里的大小事。
因常年在外游历,徐霞客几乎没什么时间陪伴老人,老人去世时,他也未能给母亲送终。王孺人如此疼爱徐霞客,她不想儿子为自己送终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相比王老夫人,徐霞客的两任夫人和小妾结局更为惨烈。
徐霞客的原配许氏对他一片深情,她为他生下了长子徐屺。可因为常年得不到丈夫的陪伴,她最终郁郁而终。她死后,徐霞客迎娶了第二任妻子罗氏。
与罗氏结婚后,罗氏为徐霞客生下了儿子徐峴。两人因长期聚少离多,感情并不好。后来,徐霞客宠幸了原配许氏的婢女,并纳其为妾。这本也算是一桩佳话,可因为徐霞客对家里的事不甚在意,只顾游历,他竟连妾室怀孕都不知情。
罗氏趁着徐霞客出门游历,将他那已怀有身孕的妾室卖给了李姓人家。之后,妾室生下儿子李寄,意为“寄人篱下”。
母子俩在李家的日子非常难过,她含辛茹苦抚养徐霞客的儿子长大成人,最终也抑郁而终。因罗氏卖了徐霞客的妾室,后来徐霞客与她的感情更加恶劣,罗氏最终也抑郁而终。
相比徐霞客身边的女人,他的子女结局都不好。因为徐霞客常年在外游历,根本没有时间管教子女,他的子女皆非常普通。养在李家的儿子李寄本是读书材料,可因为家贫他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李寄曾多次尝试返回徐家,却都遭拒绝。因为家境太差,且属于私生子范畴,李寄一辈子未能娶到妻室,始终孑然一身直到辞世。自然,他也没能留下子嗣。
李寄对父亲徐霞客很是崇拜,父亲病死后,他开始替父亲整理日记,他历经艰辛整理校勘《徐霞客游记》,使这部伟大作品能够以较为完整的面貌流传后世。
李寄最终在贫困潦倒中辞世,享年72岁,他死后无人收其尸骨,最终其好友夏宝忠将其安葬在了山居庵旁。
而徐霞客的其他家人,前文我们提到过:家族21人,全部死在了家奴暴动中。当时,徐霞客去世仅仅4年。该事件后被称为“江南奴变”,好在,徐家灭门案后,徐霞客的两个孙子徐建极和徐建枢得以幸存。
徐霞客的自由背后,多少是有人替他“负重前行”,普通人要模仿,非得做好身边人“遭殃”的准备。这是规律,毕竟,俗话早说了:哪有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讲完了真实的徐霞客,再回到最初的问题:当年明月其实知道徐霞客不能模仿,模仿是“找死”,但依旧以它为“happy ending”。他的目的不是让人去模仿他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他的目的,他在这部书的后记里讲清楚了,他是希望所有人都记得:
“这个世界纵然不堪,纵然千疮百孔,但这个世界也还是很有趣的,所以,无需害怕,无需绝望,要相信自己。”
言外之意是:你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你可以改变你的态度,无论如何,都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对,一切。
石悦
当年明月在后记的最后部分,引用了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作为结尾,本篇也以它结尾: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是的,这个世界还是很有趣的,要相信自己!
来源: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