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的要求,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切实将工作起点从田间地头调整到消费终端,坚持需求牵引与市场导向,重组“投、补、贷、保”农业政策工具,引导和促进重构农业供应链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重组“投、补、贷、保”农业政策工具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工作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5年8月24日
重组“投、补、贷、保”农业政策工具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的要求,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切实将工作起点从田间地头调整到消费终端,坚持需求牵引与市场导向,重组“投、补、贷、保”农业政策工具,引导和促进重构农业供应链,着力破解“人口多、土地少”“小生产、大市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矛盾,切实提升农业供给的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大力创新农业投资模式,提高农业投入质量和效率
(一)构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体系。加强财政国资金融协同、省市县联动,重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组建“创投+产投”基金群,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培育。设立农业创投基金。统筹支持农业科技领域的财政资金,发挥科创母基金作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社会资本等合作设立农业科创种子基金。围绕湖北科创引领战略和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推动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设立农业产投基金。统筹财政资金,引导撬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农业设施数智化改造升级、智慧农机装备研发应用、绿色安全与低碳循环等领域。从抓产品向抓链条转变,延链、补链、强链,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围绕现代种业、农业微生物等涉农产业细分赛道,推动湖北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与重点县市、产业龙头等加强合作,分层分类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子基金,形成覆盖全省的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体系。
(二)推动资产资本化。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确权登记。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三资”改革,深入开展清产核资,推动相关数据全部录入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各地应采取“文件确认、台账登记、合同签订、颁发产证”等方式分类组织开展确权登记,将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加快确权到村集体或相关合法权利人。盘活经营性资产。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确权资产委托经营或合作经营,合理确定双方认可的资产收益分红,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对产权清晰、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设施大棚、农批市场、冷链仓储库房等经营性资产,鼓励以发行ABS、REITs等方式,实现“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推动农业企业上市、并购、重组。建立农业企业上市后备库,健全梯度上市培育体系,分层分类加强培训辅导,不断提升农业“金种子”“银种子”企业资产质量,加快上市节奏。推动农业企业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开展并购、重组,与挂牌上市相结合,促进资产优化配置,以多元化的方式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赋能农业产业发展。
(三)推进“债转股”改革。鼓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筛选债务负担重但具有发展潜力、改革脱困计划的农业企业,联合符合要求的产业投资人,依法合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业务,助力目标企业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负债率,增强资金实力与运营能力,并针对相关业务明确适当的持股期限和退出路径。
二、落实农业补贴补助政策,增强补贴补助资金引导功能
(四)用足普惠性补贴补助资金守底线。对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等普惠性补贴,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政策,确保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守好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五)用好公益性补贴补助资金保基本。对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种质资源保护、基层农技推广等示范基础类支农投入,结合农时农事特点,根据绩效任务、推广面积、示范效果等因素,合理确定奖补标准,将资金精准投入到农业生产耕、种、管、收等环节,保障粮油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农业基本盘。
(六)用活功能性补贴补助资金促发展。聚焦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加大生物育种等领域投入,做强湖北种业“芯片”,打造中国种都。补齐农产品流通短板,加大冷链保鲜、烘干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延长农产品销售半径,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畅通农产品上行通道。打通小农户与大市场产销堵点,支持市场主体和农户签订农产品销售远期合约,帮助农户规避农产品价格下跌风险。打造“鱼米之乡、荆楚优品”,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投入,培育壮大优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高湖北农产品综合竞争力。
(七)增强补贴补助资金引导撬动功能。按照市场导向、效能优先的原则,围绕“投、贷、保”等应用场景,探索将部分农业补贴补助资金转化为产业引导资金,撬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以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农业产业;转化为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分担信贷违约风险,提高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性;转化为农险保费补贴资金,加快农险“增品、提标、扩面”,推进农险与期货等金融工具联动,增强农户风险承受能力。
三、大胆创新农业信贷机制,提供债权融资支撑
(八)深化“两农”信用价值贷款试点。加快推进农民个人信用价值和农村资产信用价值贷款(简称“两农”信用价值贷款)试点。围绕农户生产经营中“小额度、短期限、多频次”资金需求特点,进一步扩大信用数据梳理范围,加大涉农信用数据归集共享力度,打造全国首个省级涉农融资信用平台。加强“两农”信用价值贷款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鼓励试点银行开发“两农”专属信贷产品,配套优惠利率,增加融资获得感。建立全省统一的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发挥财政增信作用,做大“两农”信用价值贷款规模。
(九)加快农村产权抵押改革。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鼓励依法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抵押登记。探索建立农业设施和畜禽养殖活体等确权登记管理规范,开展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试点。鼓励把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授信范围,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制定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评估规范和操作流程,创新农村产权抵押不良贷款处置政策,依托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打造面向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新时代农村集体资产权益“汉交所”。
(十)持续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作用。进一步强化省级农担机构政策性定位,聚焦支持粮油种植等重点领域,坚持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加强风险处置和追偿力度,将农担净资产放大倍数控制在国家政策范围之内。建立银担互信机制,推动银行机构简化审批流程,有效降低农担业务综合融资成本。
(十一)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依托我省稻米、禽蛋、小龙虾等重点农业产业链,遴选经营管理规范、基础条件好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负责整合产业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积极开展涉农应收账款、仓单质押、存货、预付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试点。推动提单、账单、仓单、运单等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标准化交易,通过产业链核心企业的系统性传导,有效拓展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和农业种养大户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满足融资需求。
四、强化风险保障和产业导向功能,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质增效
(十二)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水平。拓展政策性农险品种。新开办芝麻种植保险、小麦和玉米制种保险,推动实现中央政策性农险品种应开尽开。扩大农险覆盖范围。将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由产粮大县扩大到全省,将花生、马铃薯、棉花保险从试点地区扩至全省,将育肥猪保险投保门槛从年设计存栏2000头降至年设计存栏500头。强化地方特色农险。加强地方特色农险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动态调整特色农险目录,创新特色险种类别,引导农户选择种养品种,提高农险补贴的精准性。挖掘地方特色农险潜力,适当降低县级财政补贴资金配套比例,探索省级保费补贴直补机制,提高县(市、区)开办地方特色农险的积极性。
(十三)激活商业农险发展动能。推动商业性与政策性农险产品叠加联动。针对政策性农险产品保障不足部分,鼓励保险机构开发补充商业农险产品,填补政策性农险保障缺口,满足投保主体的高风险保障需求。推动商业性农险与信贷产品银保联动。发挥农险保单增信作用,鼓励银行机构不断丰富增信方式,将农险保单作为增信参考,强化涉农主体信贷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推动商业性农险与农户需求有效对接。顺应农业生产经营出现的风险保障新需求,探索开发农户作业意外险、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险、农业生产设施综合险等涉农商业创新险种,增强投保主体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
(十四)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质效。加强农业保险网点建设。支持农业保险经办机构不断健全农险基层服务体系,在县级区域内设立正式机构,建立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基层服务网络,提高科技赋能水平,做到宣传到户、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不惜赔、不拖赔。加强农业风险减量管理。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农业保险科技应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协助投保主体、地方政府做好防灾减损和灾害应对。加强农业保险绩效管理。构建农业保险绩效评价体系,开展农险服务质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运用,严禁虚假承保、骗保行为,切实维护投保农户的合法权益。
五、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管理局、人行湖北省分行、湖北金融监管局等多方参与,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把握改革基点,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尊重农民意愿,确保改革方向正确、推进有序、取得实效。加强政策宣讲,综合运用线下政策宣讲、业务培训与线上门户网站、公众号、短视频等多种渠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政策内涵,提高政策知晓度。加强典型示范,及时跟踪调度,鼓励基层创新,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提高改革推进和工作指导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强数据赋能,平台支撑,依托大数据能力平台,汇聚“三农”数据资源,构建安全可控的主题数据库,推动涉农业务数字化转型,提升政策工具重组应用的效能。加强工作统筹,一体推进重组“投、补、贷、保”农业政策工具与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改革事项,提升改革工作质效。
附件:重组“投、补、贷、保”农业政策工具任务分工表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