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从广东省消委会获悉,在省市场监管局指导和大力支持下,2024年省消委会积极履职,主动作为,强化消费维权,成效突出。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从广东省消委会获悉,在省市场监管局指导和大力支持下,2024年省消委会积极履职,主动作为,强化消费维权,成效突出。
扫码支付隐藏陷阱,消费者权益易遭侵害
扫码支付近年来迅速普及,成为消费者支付主流方式。然而,扫码支付在便利消费者同时也产生一些消费陷阱,主要有:一是诱导消费,扫码后出现“领红包”“享优惠”等宣传页面,消费者点击后实质是开通会员充值、自动续费等增值服务,隐蔽性高且事后难以查询。
二是隐形收费,部分商家在扫码支付过程中设置隐形收费项目,部分还伪造二维码,若消费者在支付时未仔细核对账单,就会被多收费用。
三是个人信息泄露,扫码支付过程中要求授权访问个人隐私信息,消费者隐私容易泄露。
【案例】
消费者冯先生在停车场扫码缴费时,弹出可使用某手机积分兑换停车券的宣传信息。为享受优惠,冯先生按操作进行了兑换,回家后却发现竟被强制办理一个“30元欢乐享套餐”且无法取消,遂向消委会投诉。
经介入调查,相关积分兑换内容为商家通过某公司投放的信息流广告,经反复调解后,商家同意取消套餐并退还30元。
扫码支付几乎涵盖日常生活所有消费场景,未来随着5G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还有更广阔应用。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二维码发布平台和商家资质的审查,明确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边界。
同时,支付平台需加强安全监控,制定行业操作规范,实施检测恶意链接、限制免密支付额度等措施。
此外,消费者在享受便捷支付的同时,要提高安全意识,不随意扫描来源不明二维码,仔细查看支付页面信息,同时谨慎开通免密支付,不绑定大额银行卡,避免掉入扫码支付陷阱。
直播带货问题仍然多发,虚假宣传投诉反映大
当前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直播电商的监管,但由于其发展速度快、经营模式多元、消费场景复杂,虚假宣传、产品质量等投诉依然较多,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直播间以“库存告急”“即将售罄”等用语制造紧张感,诱导消费者下单,实际上后台库存充足。
二是主播通过虚高标价、划线价进行虚假比价,对消费者进行价格优势误导,实际价格与日常销售价相同。
三是在直播过程中故意隐瞒产品的重要信息,误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后续拒不履行承诺。
【案例】
消费者庄先生在观看某品牌的官方旗舰店直播间销售精华水时,因对方宣称该商品直播间促销价格399元,平时专柜价格4700多元,且该链接仅剩最后一单,故立即下单购买。
但在直播结束后,却发现该店铺内商品价格仍旧为399元,同时检索发现在其他电商平台的同一品牌官方旗舰店中,该商品价格也均为399元。对此消费者立即进行投诉,经过调解,商家进行退款处理。
直播电商提供虚假信息诱骗消费者与其进行交易,是不诚信的经营手法,已涉嫌违反法律法规,长此下去,既不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对此,平台应加强对直播间的审核、监督,对不规范直播行为采取限制措施;商家则应严格遵守直播规范,坚守诚信经营的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在直播购物时应保持理性,要仔细了解直播间的促销活动规则,进行多方比价,避免被直播话术诱导,购买后保留好订单信息、支付凭证、直播截图等,以便维权时使用。
文|记者 马灿 通讯员 粤消宣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