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日,商务部发出公告,自9月10日起,中国正式对欧盟猪肉及猪副产品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进口经营者必须向海关提供相应保证金。
有人说,国际关系就像一场宴席——你是想做座上宾,还是想被端上菜单?
今天,欧盟似乎自己选择了后者。
昨日,商务部发出公告,自9月10日起,中国正式对欧盟猪肉及猪副产品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进口经营者必须向海关提供相应保证金。
被抽样公司中,西班牙里泰拉肉类公司税率为15.6%,丹麦皇冠31.3%,荷兰维扬博克斯特32.7%,配合调查的其他公司税率为20%,而未配合调查的企业,税率直接飙到62.4%。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欧盟出口到中国的猪头、猪蹄、猪内脏——这些在他们本地市场几乎“没人要”的产品——从此失去了价格优势。
而这些产品,最大的买家,正是中国。
有人说,中国这次出手“快准狠”,但其实,我们给过欧洲太多机会。
今年以来,中国仅对白兰地、共聚甲醛2起案件作出终裁,甚至在白兰地案中,还以价格承诺协议方式结案,充分考虑了欧盟企业的诉求。
相比之下,欧盟今年以来对中国发起6起反倾销原审调查,对16起案件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还对12起案件作出终裁并正式征税!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欧盟还追随美国,在无具体企业申请的情况下,破天荒指控中国新能源车“接受补贴”,甚至在中国大阅兵前后暗中下绊子,阻挠各国参与。
更过分的是,欧盟外交代表居然公开宣称“二战是美国打赢的,中苏作用有限”——这种话,连美国人自己都不敢说。
我们一再留有余地,欧盟却一再误判形势。
他们一边在猪肉问题上“苦苦哀求”,说这关系西班牙、法国众多农户的生计,一边却在其他领域频频对华出手,毫不手软。
这就像一边伸手要饭吃,一边掀桌子——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事实上,猪肉倾销问题一直是中欧贸易谈判的核心焦点之一。
欧盟之所以紧张,是因为除了中国,几乎没有其他国家愿意大量购买他们的猪副产品和低价猪肉。
而现在,我们不再忍让。
这次的反倾销措施,虽然看似是一场贸易纠纷,但其背后,是中国对欧盟策略的整体转变:
以前可以给欧盟留面子,强调合作,现在直接给欧盟画红线,过线了就直接反制。
以前为了大局可以单方面让利,但是随着欧盟配合美国遏制中方,现在欧盟必须要承受相应代价。
猪肉只是开始,今后会随着欧盟的反应蔓延至其他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措施选择在9月10日实施,距离最初的调查发起(2024年6月17日)已过去一年多,中间还经历了一次调查延期,说明中方并非冲动决策,而是经过充分调查与论证。
这也体现出中国在国际贸易争端中越来越成熟的应对策略: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搞你的意识形态小圈子,我出我的贸易组合拳。
而欧盟,显然还没有适应这种变化。
他们既想在经贸上依赖中国,又想在战略上配合美国打压中国——这种“两头吃”的策略,如今越来越行不通了。
当前,美国正试图拉拢欧洲共同对抗中国,但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比如在近期中国的大阅兵展示出强大军事实力后,美国受刺激甚至削减对东欧援助以转向印太,而欧洲盟友对此“一脸懵”,担心安全缺口出现而俄罗斯趁虚而入。
这一切都说明,国际秩序正在重构,多极化趋势加速形成。
欧盟若继续盲目跟随美国,失去的将不仅是中国猪肉市场,更是未来的战略自主权。
写在最后:
国际贸易的本质是互惠,而不是施舍。
中国一直以来都以最大诚意推动中欧合作,但如果欧盟继续“一边求合作、一边捅刀子”,那么对不起——
良言难劝该死的鬼,市场只留给值得的人。
欧盟是时候清醒了:今天的中国,有足够的实力和定力决定:
谁,坐在宴席上,谁,最终被端上菜单。
来源:远方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