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务人员在医疗执业过程中,需要按照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传播方式,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避免发生双向传播。
大家好,我是沐阳,见字如面~
今天分享一篇医疗防护分级标准
医务人员在医疗执业过程中,需要按照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传播方式,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避免发生双向传播。
一、标准预防知识点
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1. 标准预防原则
医务人员防护基础,适用于不同工作区域和岗位的全体医务人员。
2.标准预防核心
指基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排泄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所采取的一组防控措施。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咳嗽礼仪等。
3.标准预防包括以下内容:
①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被视为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接触有明显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物质,或者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②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③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4.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①手的清洁与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重要措施,手的清洁与消毒应当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②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③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④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污染时,应戴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⑤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⑥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措施。
二、医务人员暴露风险分级
1.暴露风险分级标准
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防护措施,根据不同暴露风险,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
①低风险:间接接触患者,如导诊、问诊,普通门诊和病房查房等。
②中风险:直接接触患者,如查体、穿刺、注射等;(建议有粘膜或体腔接触的查体,无体液喷溅风险的有创操作,如超声引导下乳腺穿刺,深静脉穿刺等)。
③高风险: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或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或手术等,如咽拭子采集、吸痰、口腔护理、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插管前手动通气和内镜检查等。
2.根据风险级别进行防护选择
①低风险操作:工作服或加穿隔离衣、医用外科口罩、工作帽、手卫生。
②中风险操作:工作服并加穿隔离衣、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防护面屏/护目镜、手套、手卫生。
③高风险操作:医用防护服(一次性)、隔离衣、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防护面屏/护目镜、双层手套、手卫生。操作应当在通风良好的房间内进行,房间中人数限制在患者所需护理和支持的最低数量。
三、医务人员防护分级
医务人员的防护应当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1.一般防护
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①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②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③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
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①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②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③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④严格执行手卫生。
⑤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 二级防护
适用于进入呼吸道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①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②根据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③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④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4.三级防护
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
可引发气溶胶的操作包括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
除二级防护外,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四、进入隔离区穿戴防护用品程序
1.医务人员通过员工专用通道进入清洁区,认真洗手后依次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帽子或布帽、换工作鞋袜,有条件的可以更换刷手衣裤。
2.在进入潜在污染区前穿工作服,手部皮肤有破损或疑似有损伤者戴手套进入潜在污染区。
3.在进入污染区前,脱工作服换穿防护服或者隔离衣,加戴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共穿戴两层帽子、口罩)、防护眼镜、手套、鞋套。
五、离开隔离区脱摘防护用品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前,应当先消毒双手,依次脱摘防护眼镜、外层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和外层一次性帽子、防护服或者隔离衣、鞋套、手套等物品,分置于专用容器中,再次消毒手,进入潜在污染区,换穿工作服。
2.离开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先洗手与手消毒,脱工作服,洗手和手消毒。
3.离开清洁区前,洗手与手消毒,摘去里层一次性帽子或布帽、里层医用防护口罩,沐浴更衣,并进行口腔、鼻腔及外耳道的清洁。
4.每次接触患者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5.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或者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6.下班前应当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六、穿脱防护用品注意事项
1.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或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4.接触疑似患者,隔离衣或防护服应在接触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5.隔离衣或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6.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7.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您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欢迎留言、探讨~
来源:沐阳见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