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世纪、新中国、新文化的当代,尤其是在经济时代,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诗歌,该如何发展?向何处去呢?
洪荒偈 (外三首)
陈家秀
在演绎的故事之外
说到菩提战佗佛
谁是黑暗
谁是光明
没有谁可以主宰
那是在三界之外
洪荒之外
星尘在指间跳跃
业火与清莲同胎
古战场上分不清儒、释、道
却只见袈裟垂落
不用金刚杵
一声梵唱 便可穿透九重云霭
没有光阴
没有偈语
眼帘下,看因果缝合
又自行分裂
黑暗与光明 化作同一道闪电
在掌纹里波开
《外出》
外出之前,失落的心
比行囊还重
不知远方有没有一席温情
被动的选择
无奈的行踪
生命在颠泊流离中来去匆匆
生活是重复的韵脚
皱纹却在一页页撕下的日历中
逆行
唯在有家的地方
心 才年轻
象早春的枝丫,碰碎了心中这一片月光的朦胧……
《你和我》
你不知我世界的荒芜
因为,你在墙的那面
你也不知我葱绿的世界
因为,你蒙上了双眼
他们都说:我是每个人眼中的风景
只是,你很少发现
请拆下目光的栅栏
让我的荒野与你的花园
在第三道地平线上——
交换彼此身上奔涌的光线
《窗台》
我听见风走过窗台,
撒下点点星尘 ,
摇曳。
斟一杯星光,与其对酌。
不知能否共语?
寂寞,仍在窗帘上摆动,
只可惜,
少了一份月光,
空留 半盏“玉液”……
《也谈新诗的方向》
在新世纪、新中国、新文化的当代,尤其是在经济时代,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诗歌,该如何发展?向何处去呢?
我时常探索,追寻,又困惑,迷离……
“诗是远方”,是一片净土,是圣洁的高雅的文学,更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而却被当今的几块铜板敲响了丧钟,失去了贞操。这难道就是诗歌沉寂了二十多年之后的突破?
我为之忧矣,痛矣……
诗,应是作者内心真实的体现,是忧国忧民的“大我”情怀,是揭露现实的精神和反应社会的文化触角。
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或惊艳的语言。平实、简洁的文字也可以蕴含深刻的哲理,道破现实社会的暗里玄机……
真正的诗歌从来不是象牙塔中的孤芳自赏,它应当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与时代同频共振。
它,既可以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也可以是对个体生命的细微观照;既可以承载“大我”的担当,也可以表达“小我”的真情。关键在于是否保持对语言的敬畏、对真实的忠诚、对美的追求。
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充满活力且不断演变的议题。自五四运动以来,新诗在形式、语言与精神内核上持续突破传统诗歌的桎梏,而在当今全球化、数字化与本土文化觉醒的多重语境下,其未来路径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可能性。
其一:诗人应当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关注社会、民生与时代命运,让诗歌成为照亮现实的一束光。
其二:拥抱新技术而不为技术所奴役。网络平台可以是诗歌传播的沃土,但不该成为哗众取宠的狂欢场。诗人需以沉静之心对抗浮躁之风。
其三: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建立对话。中国新诗不能断绝与千年诗词传统的血脉联系,应当在继承中创新,于创新中定位,形成具有东方美学特质的现代诗学体系。
或许可以从历史脉络、当下实践与未来挑战三个维度进行浅浅的探讨:
一、历史脉络:断裂与重构的交织
新诗的百年历程始终处于"破"与"立"的动态平衡中。早期胡适的"诗体大解放"打破了格律束缚,却陷入"散文化"的争议;1930年代现代派引入象征主义,在都市意象中重构诗意;朦胧诗的政治隐喻与人性觉醒,完成了新诗从集体叙事到个人言说的转型。这种持续的解构与重建,本质上是对"诗为何"的永恒追问。
近年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写作,试图在文言质感与现代意识间架设桥梁,暗示着对文化根脉的重新审视。这种回归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以现代思维激活传统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复古”是不可取的,但要批判地继承。去其形而取其意,用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新的意象展现其源源流长之精华。
二、当下实践:多维度的突围实验
1. 语言革命
在高速发达的网络时代,一些诗——“段子诗”、“废话诗”等等,颠覆了传统诗意标准。如乌青的《对白云的赞美》实则暴露了诗歌定义权的争夺。这类实验将日常语言极端化,挑战诗歌语言的精英化及审美体系,肯定会面临深度消解的风险。
2. 媒介融合
“诗歌+短视频”,“AI生成诗”等新形态涌现,这种通过社交媒体爆红的现象,揭示了传播方式对诗歌生态的重塑。
跨媒介创作既拓展了诗意表达空间,也迫使诗人重新思考文本的独立价值。
3. 在地性书写
"打工诗歌""小镇叙事"等题材兴起,把生存体验转化为诗性语言,这种"向下"的视角突破了过去知识分子写作的局限,构建起更具社会纵深的诗意图谱。
三、未来挑战:在困境中寻找生机
1. 如今诗歌日益“圈子化”,缺失了公共性。如何既保持艺术的纯粹性又介入公共议题?需要无数诗人的共同努力及国家机器的助持,让个体经验折射时代精神。同时还需警惕沦为政治口号或消费符号。
2. 当今Al、DeepseeK、ChatGPT等创作的诗文获得出版社青睐,打破了伦理技术的思辩方法,引发关于创作主体性的争论。技术辅助可能催生新的诗学范式,但需确立人类情感的核心地位,避免沦为算法游戏,最终成为“机械诗人”……
3. 诗歌是有其文化身份的,中西方诗歌文化有所不同。在全球诗歌场域中,中国新诗既要超越"影响的焦虑",又需警惕民粹化倾向。要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坐标方位。要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美学传统中建立现代性对话。
总之:
新诗的未来或许正在于其方向的不确定性。它可能继续碎片化演进,也可能在某个文化契机下形成新的范式。但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突破将来自那些既深植本土文化土壤,又能以世界性眼光重构语言边疆的诗人。
正如欧阳江河所言:"好诗应该同时包含挽歌与预言"。中国新诗的出路,或许就在这种承前启后的张力之中喷发。
诗歌不会消亡,它只会在一次次蜕变中获得新生。或许今日的迷惘与阵痛,正是新诗走向成熟必经的阶段。我们要做的,是以清醒的认知和坚定的实践,在喧嚣中守护那份圣洁,在混沌中开辟那条通向“远方”的道路。
愿诗重回心灵,愿诗人依旧站在时代的前列,以文字为烛,照见人间真相,唤醒生命共鸣。如此,新诗的方向,自在脚下,自在心中……
作者简介:
陈家秀,笔名凌霄,网名风舞尘。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世界文艺界文艺家协会终身副主席,中国诗歌网篮v诗人,当代诗协会员,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等。
1994年曾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的首届“艾青杯”创作奖,1995年获由《当代诗坛杂志社》和中国当代诗歌协会及十五家电视台报社等举办的首届“东方杯”铜奖。同年被吸收为中国当代诗协会员。1997年及1998年又连续两次获东方杯铜奖,并在1997年被评为“中国诗星”称号及被中国计算机人才库存档。
中间一度辍笔十余载,于2017.3才又重拾文墨,并于2017.9荣获首届世界文坛·杰出诗人奖,2017.11获北方现代文学终身成就奖。2018.4.荣获第二届世界文坛·终身成就奖,2020.4获首届“无量杯”十大贵冠诗人,"中华名人杯“优秀创作奖,2021年度世界杰出名人奖,2021年度优秀诗词家,2022年“惊蛰”诗会2金奖,2024.1月被聘为联盟文化学院和联合传媒书院客座教授等数十次全国性大奖。
作品散见于多部诗典类书籍及各媒体平台。
曾被邀参与各诗歌平台的评论工作。
来源:文学艺术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