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于我国境内的“回回人”,究竟有没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1 19:58 1

摘要:你也许听说过回族——大大小小的清真寺,街头的烤肉铺子,穿着轻盈头巾的姑娘。但很少有人认真琢磨:这么多散居各地的回族人,是不是和别的民族一样,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说起来容易,细想却让人迷糊。他们到底怎么沟通?用的是自己的语、还是汉语?咱们今天就聊聊这个事。

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曾经却有神秘文字?

你也许听说过回族——大大小小的清真寺,街头的烤肉铺子,穿着轻盈头巾的姑娘。但很少有人认真琢磨:这么多散居各地的回族人,是不是和别的民族一样,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说起来容易,细想却让人迷糊。他们到底怎么沟通?用的是自己的语、还是汉语?咱们今天就聊聊这个事。

有人说,回族的故事,就是一场长达千年的迁徙和融合。你想啊,从唐朝到现在,近一千四百年,早就不只是沿着丝绸之路搬家那么简单,而是一次次大大小小的冲撞和调整。时过境迁,到2021年,中国就有1138万回族人。也就是,在这个广阔的土地上,你随时可能遇到一个回族,大概就像走在大街上能碰到各种方言一样自然。

但最开始的时候,叫“回族”还没成气候。那会儿大家都喊他们“回回人”。你听这名字,叠词听着就特别亲切,好比小时候家里喊“奶奶”“哥哥”那种感觉。只不过,这名字其实是从老历史里扒出来的,比如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有记载。还得顺着更老的线头往前捋,“回回”可能是“回鹘”的讹传,可谁又真在意这些学究考究。反正叫着叫着,“回回人”这个名头就一直留了下来。

真正的故事,其实还得从汉朝说起。那会儿,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追着匈奴一路打到了河西走廊,搞得丝绸之路热闹非凡。这条路像一条脉络,把中原和遥远的西域、中亚都串在一起。什么货色、什么风俗,还有一堆新的面孔,都开始往中国涌。这些人,有的信伊斯兰,有的信别的宗教,但在长安、扬州、泉州这些大城市安了家,慢慢也成了回族人的祖先。这时候,他们身份还挺奇怪,被本地人看作“外国人”,但谁能想到几百年以后,家就在这里了呢?

再说元朝那阵,天下形势变了。蒙古人的铁骑一路杀到西伯利亚那边,又横扫天山。也因此,越来越多的西域人被带到了中国。有人说,他们来的目的五花八门:为生计,为信仰,甚至是被裹挟着走南闯北。慢慢地,成了大规模的族群。不能只是客人了,说几句“咱家老传统”都显得贴近点。所以也有人把元朝那段看做回族壮大的节点,聚拢成了中国本地的回族。

不过,真正把“回族”这名字固定下来的,却是明朝朱元璋。他刚打下江山,发现国内住着一帮子西域来的各色人种,搞出了新政策——不许再穿番邦服饰,也不许自成一派说外语,还严控互相通婚。说穿了,就是想让这些原本外来的回回人和汉族彻底融合。明朝洪武年间,老百姓好不容易能安生了,也有不少西域来的回族进京赶考、做买卖,有的家里老小在中原一呆就是一辈子。日子久了,大家吃的穿的越来越像,看着就不是番邦了,“回族”这个称呼也就落定了。

还是要念叨一句,这么多年下来,回族人在中国折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部长长的迁徙史诗。你说是故事,但也不只是异域的浪漫,更有家国的变迁和命运的拐弯。

说回最初那个问题:回族有没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

其实,刚到中国这拨祖先,大都是讲阿拉伯语的。因为信仰伊斯兰教,那本根本经典《古兰经》,全是阿拉伯语书写。他们建起清真寺,朝拜时诵读经文,用的也仍是阿拉伯字母。说白了,这时候“回回人”的语言和文字,还就是原装进口。

元朝那阵子事情又不一样了。随着西域人越来越多,波斯人登场。他们说的波斯语,有一种特有的楔形文字,看着和阿拉伯文是不一样的。元朝政府干脆把波斯语也列成官方语言之一,还专门安排了回回译史,就是给朝廷做翻译的官。这一来,也把回族的语言变得更复杂了——有的说阿拉伯语,有的学波斯语,还有一大堆人在夹杂着蒙语、汉语。这里不得不感慨一句:他们家的小孩上学,光是学语言就挺麻烦。

但历史是慢慢推着走的。到了明清以后,回族人口渐渐汉化。汉语成了他们主要的交流工具,尤其是生活在北方、西北的回族人,普通话还夹杂着地方话,嗓子眼里常能蹦出点阿拉伯词、波斯词。你现在去西宁、银川转转,遇到老回族,说话里偶尔藏着外语词儿,那就是祖宗留下的影子。

关于文字,这事还更复杂。最早回族用的是阿拉伯字母,后来夹杂了波斯楔形文字,再后来,在元明清交错的年代,有些受过教育的回族人直接玩了个混合,把三种文字揉在一起,发明了“小经”。这种“小经”文字,听说过的人不多,它其实是一套混杂体——阿拉伯语、波斯语、维吾尔语的字母混搭,平时用在回族的经书里。《古兰经词典》《阿语基础注解》这些书上,经常能看到。用多了,小圈子里通行,外面的人还看不懂。

可惜,这种神秘的“小经”文字最后还是没能普及。明清以后,回族也越来越汉化,开始用汉字记事,用汉语沟通,小经就被慢慢扔在角落里了。现在说起来,全国能用小经的人估计就剩西北一些老学究,还在教学堂里讲讲,要不就是收藏家手里留着一两本经书。

为什么这门文字没能活下来?说复杂也不复杂。一方面,跟回族人的分布有关系。他们是大分散、小聚居,不像某些民族一块地方人多势众。人与人隔着一千里,乱用自己造的文字,也不能方便外面的交流。另一方面,融合太深了。许多回族家庭和汉族通婚、生活习俗也对接了,自然用汉语汉字越来越自在。小经这东西,一看内容就知道是夹杂用,没发展成真正标准的“回文”。

其实,说到底,语言和文字这种东西,是真切活在生活里的。回族的孩子在家里听老人讲故事,外语字眼多半就是对“真主”的称呼或经文里的一句;到了学校,数学作业还是用汉字;结婚的时候,仪式上有古兰经的朗读,但请帖写的还是标准汉文。

有意思的是,有的专家追究到底,发现小经文字有36个字母,兼收并蓄了阿拉伯、波斯、维吾尔的要素,还说这是回族自己的“独立文字体系”。但你要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认没认,答案是没有——官方19种民族文字名单里,根本没回文这号东西。也就是说,小经曾经热闹过,最后还是被历史的河流冲散了。

现在回头想想,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但他们一度有过专属文字。每一笔,都像是西域老族人的足迹。可谁还能抓住这段缥缈的记忆?在银川胡同的清真寺废墟底下,也许还藏着一页泛黄的小经经书。有人想发扬光大,但最终变成了尘埃,留在了老百姓的心头。就像回族婚礼上流传已久的歌谣,一唱,每个人心里都翻出一点故乡的味道。

那么,文字到底算不算民族的灵魂?回族人是不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母语而缺了点什么?这些都没想清楚。不过,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老头子们晚饭边上讲着“古兰经”,孙子们在微信上发着祝福,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都混在生活的热气里。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答案吧。

来源:花丛中吟诗的雅趣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