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十年的牢,我领悟出了监狱里的生存之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18:25 1

摘要:我在高墙内度过了整整十个春秋,从三十一岁到四十一岁,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都留在了那片铁丝网围起来的世界。作为曾经的重刑犯,我亲眼见证了多少人在绝望中挣扎,也领悟出了一套独特的生存哲学。

我在高墙内度过了整整十个春秋,从三十一岁到四十一岁,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都留在了那片铁丝网围起来的世界。作为曾经的重刑犯,我亲眼见证了多少人在绝望中挣扎,也领悟出了一套独特的生存哲学。

记得刚入狱时,我被分配到一个十二人间的监舍。狭小的空间里,床铺紧挨着,不足半米的缝隙中透着压抑,闷热的空气混杂着汗臭与消毒水的气息,让人窒息。那时的我辗转难眠,天花板上监控摄像头的微光如鬼魅般闪烁,我如同被囚禁于透明的玻璃箱,无处遁形。

根据我的观察,监狱里的生存方式完全取决于刑期长短。三年以下的短刑犯往往比较“活跃”,因为他们减刑机会有限。我见过一个盗窃犯,因为不满伙食标准,直接当着管教的面把馒头扔进泔水桶。结果被关了一周禁闭,但出来后确实获得了更好的伙食待遇。

而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中间档就要谨慎得多。这类犯人对于减刑机会视为生命线,唯恐稍有差池便功亏一篑。我记得有个诈骗犯,因为刑期正好卡在减刑门槛上,哪怕被同监舍的人欺负也忍气吞声,每天抢着打扫厕所,就为了攒够表扬分。

最煎熬的是我们这些七年以上的重刑犯。漫漫长夜里,每个人都在舒适度和减刑机会之间做着艰难抉择。我认识一个死缓无期的老犯人,他在监狱里已经待了二十二年,创下了我们监狱“抗劳改”的最高纪录。

所谓“抗劳改”,乃是犯人们采用的一种特殊手段,旨在争取自身权益。绝食是最常见的,然而,能够真正坚持到底超过三日的,却是寥寥无几。我记得最厉害的是一个五次进宫的老江湖,连续六天滴水未进,最后狱方不得不给他特殊待遇:病号服、病号餐,甚至每天还能到户外抽支烟。

但这样的抗争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个老江湖被铐在床板上整整三天,手腕上的淤青一个月都没消退。禁闭室我也去过,那是个不到三平方米的黑屋子,只有在送饭时才能见到一丝光亮。一旦身处其中满24小时,你便可能开始对着冰冷的墙壁喃喃自语。

十年间,我见过太多人崩溃。根据相关研究,监狱中的罪犯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例如,一项针对上海市某监狱集中关押的精神病犯的统计分析显示,精神病犯的比例和绝对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报道指出,一名大学生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十二年监禁,在服刑第五年时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表现为经常用头撞墙等自伤行为。也见过有人通过积极改造获得减刑,提前三年重获自由。

要说我这十年最大的感悟,那就是:监狱仿佛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拥有着其独特的运作法则。既要学会忍耐,也要懂得在合适的时候发声。但无论如何,暴力永远是最差的选择。因为在这个地方,一旦动了手,损失的可能是你最后的一丝希望。

如今重获自由已经三年,但我仍然经常梦见那片高墙。希望我的经历能让外界更了解这个特殊的世界,也提醒所有人:珍惜自由,远离犯罪。

来源:暖语寄星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