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的,他15岁参加红军,20岁就当红军师长。他的一个团被敌人一个旅包围时,他喊了三句口号,把敌人吓得屁滚尿流。如此战神,不为战争生,为那般生?
有些人似乎就是为战争而生的,比如王近山。
王近山天生就是打仗好手吗?
是的,他15岁参加红军,20岁就当红军师长。他的一个团被敌人一个旅包围时,他喊了三句口号,把敌人吓得屁滚尿流。如此战神,不为战争生,为那般生?
王近山是刘邓大军麾下的铁血战将,打仗从来不怕死,人称“王疯子”。抗战时期,陈赓不得不派七八个警卫员跟着他。
他带出的部队,更是像他一样性格的狼性部队。中野六纵,也就是后来的第12军,是中野、二野的王牌部队,每次恶仗面前,刘伯承必将这把尖刀部队派出去。
解放战争时期的王近山
他手下的三个旅长,被大家称之为“三大剑客”,也是我军名播寰宇的著名战将。他们分别是:李德生,河南新县人;尤太忠,河南光山人;肖永银,河南新县人。
这三剑客和王近山一样,都是大别山子弟,同时也是徐帅麾下红四方面军走出的得力干将。
为什么被称呼为三剑客呢?因为王近山在担任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的时候,他们三个同时在王近山手下担任的旅长,这几位组合在一起,那就是珠联璧合、所向披靡。
这就是为什么,中野六纵在解放战争中有如此辉煌的战绩。
肖永银,是三个人当中,最早在六纵担任旅长的。1945年11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的前身)第六纵队成立,肖永银任第18旅旅长。
那时候,尤太忠是第17旅副旅长,而李德生仅仅是第三纵队第7旅第19团团长。19团就是著名的原八路军385旅769团,夜袭阳明堡机场就是这个团。
这个时候,肖永银比尤太忠高半级,比李德生高一级。谁能想到40年后,李德生、尤太忠,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而且都是七大军区司令员之一。
1946年8月,李德生从三纵7旅19团团长,跨级直接调任六纵17旅旅长。与此同时,尤太忠从17旅副旅长调任16旅副旅长。需要说明的是,当时16旅旅长由六纵副司令员韦杰兼任。
也许是天意:李德生的这个调动,铸就了这几位悍将的强强组合,也诞生了12军这样的王牌部队。
六纵刚成立时,司令员是王宏坤,副司令员是王近山。
1946年6月,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开始,晋冀鲁豫野战军跳出外线作战,而王宏坤当时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兼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
按当时的分工,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滕代远、第二副司令员王宏坤主持军区日常工作,负责大后方及后勤工作,刘、邓率领野战军在外线作战。
因此,由王近山代理六纵司令员。
这个时候,王近山和他手下的三大剑客都聚齐了,开始了谱写六纵(12军)传奇的精彩篇章。
兰封之战示意图
1946年7月下旬,六纵奉刘伯承之命出击陇海线,消灭陇海路上兰封之敌。这是六纵打的第一仗。
此时六纵组建起来不到半年,除了46团是原红25军特务营发展起来的老部队外,其余大多是抗战时期在太行山根据地发展起来的地方部队。
在战前动员会上,王近山说到:六纵在刚组建后有的仗没打好,外边有人讲风凉话,说吃9 块半的,还不如吃6块半的强!
当时,野战军部队菜金是9块半,地方部队是6块半。
王近山又说到:我以后不想再听到这样的话了,我们不是发面团部队,我们六纵到底行不行,这一仗就要见效果!谁如果打不好,就回地方部队去!
然后,王近山就说散会。
2005年播出的电视剧《亮剑》,就是以李云龙为原型创作的。其中李云龙有一句经典的话:老子就不信这个邪,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谁怕谁啊!
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只不过电视剧的语言更粗犷、豪爽一些。
他手下这些旅长、团长只听了这句“吃 9 块半的还不如吃 6 块半的强”的风凉话就散了会,心里都憋了一口气,这是响鼓用了重锤。
旅长、团长,回去给部队做动员,都大声喊到:今后打仗不能再给人家留下话把子,我们不能给六纵丢脸,要打出野战军的气势来!
王近山的战前动员如狼似虎,直接能激发部队的士气。可以说,一支嗷嗷叫的部队,就是要不断锤炼他的狼性,才能有战场上压倒性的胜利。
1946年8月10日黄昏,六纵发起对兰封城的全面攻击,16、17、18 旅猛烈攻城,仅七分钟便突破城池。11日上午9时,全歼城内3000 名守敌,缴获坦克11辆和大批军用物资。
这一仗,六纵全胜,首战告捷。
这是年轻的六纵参加解放战争打的第一个打胜仗,大大露了一回脸。王近山这次成功的“纵深渗透奇袭战”为六纵赢来了喝彩,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
六纵开创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次缴获坦克11辆的纪录,受到了刘伯承司令员的高度赞扬。
定陶战役示意图
1946年9月初的定陶战役,又是六纵战斗力提升的一次机会。
大杨湖之战,是定陶战役的关键一战。大杨湖,是鲁西南一个只有60户人家的小村庄,因村外有一湖而得名,大杨湖位于山东定陶西南,仅1000多米,地理位置险要。
而守卫大杨湖的是敌整编第三师第59团,曾赴缅甸对日军作战,号称“衡阳铁血团”,不仅装备精良、骄横不可一世。
刘伯承把这个主攻任务交给了六纵。
王近山决定以肖永银的第18旅和第17旅第49团担任主攻,由东南面从大杨湖、大张集之间的马庄向大杨湖实施主要突击;
尤太忠的第16旅主力由北相继进攻并准备机动;
李德生的第17旅(欠第 49 团)配置在大张集为预备队;
第 48 团向大黄集、第 53 团向周庙实施警戒并准备阻击来援之敌。
为了集中火力打开突破口,将全纵队八二迫击炮以上口径的火炮编成火力队,指定由第17旅参谋长赖光勋任队长,配置在大杨湖东南,占领发射阵地,支援突击部队攻击。
六纵主攻大杨湖
9月5日,六纵发起总攻。由于敌人顽强抵抗,攻击受阻,刘伯承司令员亲临六纵指挥所指导。
6日拂晓,六纵再次向大杨湖负隅顽抗之敌发起猛攻,王近山亲自来到离敌前沿约 300 米的地方指挥。
此时,敌整编第三师师长赵锡田,已经派坦克支援大杨湖。王近山命令李德生临时指挥第18旅53团,将敌增援部队击退。
在六纵全体指战员的协同之下,歼灭了敌第59团。59团一消灭,整三师全部大乱,赵锡田率领残部赶紧逃跑。
各纵乘胜追击,全歼敌整三师,活捉师长赵锡田。这是解放战争开始以来,我军第一次歼敌一个整编师的先例。
兰封战役和定陶战役,让六纵露足了脸,终于打成了主力。同时,王近山与他手下的三剑客也磨合成一把利剑了。
1947年5月,尤太忠被任命为六纵16旅旅长。这下,六纵的三位金刚都到位了。同时,王近山正式担任六纵司令员,开启巅峰时刻。
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当部队到达汝河北岸时,敌人已经在南岸严阵以待。此时,后有追兵,前有堵截。
六纵在此危急之下,担任大部队的开路先锋。王近山一呼万应:狭路相逢勇者胜,坚决杀出—条血路!
王近山部署18旅从中间杀出—条路,作为野司、纵直的前卫,攻击前进!16旅接替18旅52团防务,固守大、小雷岗,保护浮桥,保护大军安全渡河!17旅在左边阻击西援之敌。在隆隆炮声中,三个旅为全军杀开一条前进的大路。
六纵为全军杀开一条血路
汝河一战,使六纵又经历了一次血与火的考验!王近山、尤太忠、李德生、肖永银,在战火硝烟中机智勇敢、沉着冷静、敢打硬拼,为整个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们四人,自从随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转战川陕地区,三次长征,最后到达陕北。在太行山区,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鬼子。现在时隔15年,回到了大别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别有不同的是,那时他们还都是红小鬼,而如今他们已经是指挥部队的军事将领。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
中原逐鹿,谁与争锋!六纵开始发力了!襄樊战役,便是六纵的杰作。
襄樊战役示意图
1948年6月,刘伯承决心开辟汉水中段,建立战略前进基地,命令王近山率六纵和桐柏军区部队及陕南军区12旅出大别山,发起襄(阳)樊(城)战役。
7月7日,王近山亲率旅以上干部到前沿阵地看地形。随后,现场召开了作战会议。会上,传达了刘、邓首长的指示,并开展攻打襄阳的大讨论。
最后,王近山断然决定改变历史上攻襄阳必先夺山的战法,采取“猛虎掏心”、 “刀劈三关”的战术,避开城南诸山外围阵地,首先攻占琵琶山、真武山,进而攻占铁佛寺、同济医院等城关要点,打开城西走廊,再集中主力从西门实施主要突击,坚决歼灭襄阳之敌。
王近山以李德生的17旅作为主攻部队,为了便于作战指挥,并且明确:突破阶段,由17旅旅长李德生统一指挥;纵深战斗阶段,由16旅旅长尤太忠统一指挥。
同时,由18旅插入东关,钳制敌人。
六纵兵力部署
在六纵指战员的浴血奋战中,解放了襄阳。此役,共歼敌2.1万余人,生俘敌十五绥靖区司令康泽和副司令郭勋棋以下1.1万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炮103门、子弹76万余发。由于襄阳是敌人鄂北战勤供应基地,我军还缴获其它大量军用物资。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给六纵发来了贺电和嘉奖电。朱德总司令将襄阳的攻坚作战誉为“小型模范战役”。
襄樊战役结束后,刀劈三关的李德生17旅49团被授予“襄阳特功团”;首先突破西门的第 49 团第1营被授予“襄阳登城第1营”的光荣称号。
王近山和他的三大剑客,又一次创造了军史上的辉煌,六纵由此也成为了中野的王牌部队。
1948年的王近山与妻子
1949年2月,中野六纵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12军。
王近山任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2军军长、政委,军政一肩挑。肖永银,则升级为了军级干部,任12军副军长兼参谋长。
第16旅改编为第12军第34师,尤太忠任师长。
第17旅改编为第12军第35师,李德生任师长。
在三剑客中,肖永银资历最老,最先得到提拔。第12军成立,肖永银升任副军长,而尤太忠和李德生都还是师长,肖永银成为了他们的上司。
改编后的第12军兵力达到了2.6万人,可谓兵强马壮、威武霸气。
二野解放大西南示意图
渡江战役开始后,王近山指挥12军从安庆以东的棕阳、石机头地段突破渡江,乘势穷追猛打,长途跋涉,千里追击。接着,王近山又率部挥师南下,进军大西南,连续行军作战50余日,挺进2000多公里,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大西南。
1951年3月,第12军、第15军、第60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委杜义德。
志愿军第12军由曾绍山任军长兼政委,肖永银任副军长。调11军31师列入志愿军12军建制,原12军第36师调出建制(不含106团)。
志愿军第12军31师师长赵兰田,第34师师长尤太忠,第35师师长李德生。在建国初期,肖永银一直是领跑者,是尤太忠和李德生的上级。
1952年,志愿军第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左)与炮七师师长颜伏在上甘岭战役的炮司指挥所
王近山和他的三剑客,又在抗美援朝战场续写传奇!
12军在朝鲜战场,更是一鸣惊人!打出了不一样的气势,有“王疯子”的那股狼性。上甘岭战役,便是最好的证明!
1952年9月,李德生被任命为志愿军第12军副军长。10月下旬,上甘岭战役已经打成了胶着状态,发展成为了影响整个朝鲜战场的全局性战役,牵一发而动全身。
上甘岭战役示意图
在此紧急情况下,李德生被王近山火速派到上甘岭,协助秦基伟指挥上甘岭战役。同时,任命李德生为上甘岭五圣山指挥所总指挥,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第12军、第15军参战部队,坚决抗击美军、韩军。
在李德生的指挥下,在597.9高地防御作战中,歼敌1500人;在537.7高地北山反击防御作战中,歼敌7000人。
李德生率领12军,在上甘岭一战成名。1954年4月,第12军奉命回国,驻防金化、上饶地区。
王近山中将
1955年9月,解放军首次授衔,王近山被授予中将军衔,肖永银、李德生、尤太忠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近山和他的三剑客,都成为了共和国开国将军,功成名就,名垂青史。
王近山,本来在建国后可以有一番作为的,可是因为家庭生活问题,被下放到河南周口地区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当副场长,真的非常可惜。
1968年,王近山给教员写信,主动承认错误,希望恢复工作。1969年7月,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7月的一天,王近山乘火车前往南京任职,刚下火车,站台上三位军人,齐刷刷的向王近山敬军礼,他们是:时任陆军第27军军长尤太忠,陆军第60军军长吴仕宏,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肖永银。
肖永银少将
尤太忠和肖永银一直是王近山的老部下,为何吴仕宏也来接站?
吴仕宏,也是出自红四方面军的将领,虽然不是六纵出身,但是在王近山指挥下战斗过。1951年3月,吴仕宏任志愿军第60军179师师长。4月,他指挥179师突破敌人防线,抢占九陵山高地,击退美军一波又一波的反攻,守住了阵地,他在战斗中身负重伤。
因此,吴仕宏也曾经是王近山手下的一位悍将。
吴仕宏少将
三位老部下来接站,足以可见王近山当年的兵,对他多么的敬重!
第二天,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设宴款待王近山夫妇,为他接风洗尘。其实,王近山能恢复工作,许世友是助了一臂之力的,是许世友在教员面前说情的。
许世友让王近山主抓作战、训练和战备工作,这是他的强项。
1978年5月10日,一代战将王近山在南京病逝,终年才63岁。将星陨落,令人惋惜。
肖永银,在建国后先后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82年10月离职休养。
2002年4月29日,肖永银将军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
1988年9月14日,授予上将军衔仪式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李德生和尤太忠却后来居上,成就居然超过了肖永银。肖永银的最高成就是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前后当了三个大军区副职,始终没有当过大军区正职。
李德生,在1955年以后,任第12军代军长、军长。1965年以后一路直升,先后任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副主席,可以说达到了开国少将中的顶端和巅峰。
1973年12月,李德生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
尤太忠,1955年以后,任第12军副军长,第27军副军长、军长。1970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80年任成都军区司令员,1982年任广州军区司令员。
1985年6月,百万大裁军,全军建制调整。李德生调任新成立的国防大学担任首任政委,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
1987年11月,尤太忠调任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
1988年9月,李德生被授予上将军衔
1988年9月,我军恢复军衔制度,有17人被授予上将军衔。其中,时任国防大学政委李德生、军委纪委第二书记尤太忠,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近山手下的三剑客,在1988年授衔时,有2人被授予上将军衔,实乃荣幸之至!
1990年4月,李德生、尤太忠退出领导岗位,离职休养,走完了他们60年的戎马军事生涯。
1988年9月,尤太忠被授予上将军衔
1998年7月24日,尤太忠将军,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
2011年5月8日,李德生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中野六纵(第12军),作为我军的王牌部队,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部队训练、发展树立了典型(郭兴福教学法)。
第12军现在保留的血脉有:第34师,现为中型合成第三十四旅(72集团军)。
王近山和他的三剑客,书写了中野六纵(第12军)的辉煌军史,铸就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战例,打造了一支敢打硬仗的英雄部队!
过往昔已,将星永在!
仿佛昔日的战场硝烟,依然犹如眼前
来源:全营一杆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