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浩:自然福利清单正在失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10:46 1

摘要:想到“自然”,我们会想到我们地球上富有生机的生物、多样且独特的生态系统以及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例如粮食、水源、能源等等。自然界为我们提供各种惠益,然而自然生态的健康状况正在下降,全球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似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护自然关乎我们保护理念的转

本文来源:“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想到“自然”,我们会想到我们地球上富有生机的生物、多样且独特的生态系统以及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例如粮食、水源、能源等等。自然界为我们提供各种惠益,然而自然生态的健康状况正在下降,全球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似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护自然关乎我们保护理念的转变,而更重要的是富有行动力的保护实践。

自然退化的信号:我们正在失去什么?

想象一下,儿时常见的萤火虫,如今是否已难觅踪迹?全球范围内,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锐减,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衰退。这不仅意味着老虎、熊猫等明星物种的生存危机,更直接影响人类的"福利清单",即自然对人类的贡献(Nature's contributions to people)。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作为独立的政府间机制,开展全球和区域等尺度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IPBES于2019年通过的评估显示,从1970年至今,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18项关键"服务"中,有14项都在持续衰退[1]——比如自然生境维持、气候调节、农作物授粉、水源净化(图1)。这就像一家常年提供优质服务的超市,如今突然开始大面积缺货:森林净化空气的能力在下降,昆虫传粉的效率在降低,湿地调节洪水的功能在减弱......这些维系人类生存的基础服务正在全球范围内打折扣。

图1 | 1970年以来自然对人类贡献变化趋势[1]

同时,不仅是人类,地球上诸多生物也面临着自然退化面临的恶果。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过去一千万年的平均速度的几十到几百倍,且仍在加速[1]。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标准,目前面临灭绝威胁的物种的平均比例约为25%[2],平均每4个物种中就有1个正面临灭绝风险。换算成具体数字,这意味着大约100万种面临灭绝威胁。

图2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现存物种的比例。[2]EW - 野生灭绝,CR - 极度濒危,EN - 濒危,VU - 易危,NT - 近危,DD -数据不足,LC - 无危

全球自然衰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土地/海洋用途改变使得全球生境完整性遭到破坏[1]。此外还有污染、气候变化以及外来物种入侵,共同驱使着自然衰退(图2)。在海洋生态系统中,2008年40%以上的海洋面积受到这些驱动因素的严重影响,而这一比例在2014年增加到了66%,意味着海洋受影响的面积越来越大。如今,仅有3%的海洋还保持着相对原始的状态。同样,陆地生态系统的栖息地完整性与原始状态相比已经丧失了30%。

图3 | 全球自然衰退的实例,着重说明直接和间接的变化驱动因素在过去和现在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1]

保护理念的进化史:从"隔离"到"共生"

人类对自然的保护观念,就像一段从隔离到拥抱的成长故事。英国生态学家Georgina M. Mace在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谁的保护?”(Whose conservation?)一文中将这段成长故事概括为四个阶段。

图4|自然保护理念的转变[3]

➤ Nature for itself - "自然为其自己"阶段

这一阶段的理念更像是“隔离期”的概念,即把自然关进“保险箱”。优先考虑无人的荒野和完整的自然生境,通过划出无人区禁止人类进入(比如建立严格的保护区)。这种“堡垒式保护”持续至今。

➤ Nature despite people - "对抗中保护"阶段

这一阶段人们意识到人类活动(如砍伐、污染)是破坏主因,自然开始衰退物种灭绝加速,保护重点转为限制开发,通过扭转或减少人类对物种和栖息地的威胁。

➤ Nature for people - "自然服务于人类"阶段

这一时期的思想强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思维从物种转向生态系统,目标是通过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为人类提供可持续的效益,即我们前文提到的自然对人类的贡献。健康的生态系统为人类创造更多惠益,比如红树林能抵御台风,蜜蜂授粉保障粮食安全。保护不再只是道德责任,更是聪明投资。

➤ People and Nature - "人与自然共生"阶段

“人与自然”的框架拒绝了“自然为人”的线性关系,而是设想了一种更加多层次、多维的关系。这一理念将社会与生态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科学不再仅关注物种和保护区,而是关注人与自然共享的环境,重点关注自然的复原力(Resilience)、适应性(Adapatability),以及强调社会-生态的整体系统(Socioecological systems)。

这一思维范式的转变看似是当代议题,实则已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出源远流长的实践智慧。例如我国云南传承千年的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是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和谐共生的典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图4 | 梯田,油菜花梯田,江西婺源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工作组 (图文无关)

这些焦点的转变意味着人类保护理念的进化,就像育儿观念的转变:从"把孩子关在无菌室"(隔离),到"严格管教"(对抗),再到"注重素质教育"(互利),最终到"亲子共同成长"(共生)。

保护实践:自然需要怎样的明天?

2018年,来自全球的生态保护专家在荷兰海牙达成共识,提出了开创性的"自然未来框架" (The Nature Futures Framework)[4] (图5)。这一框架打破了传统保护思维的局限,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三种可能路径,包括:

自然为本:给荒野留足空间,让生命自由演化

自然为社:管理生态系统,持续提供人类所需

自然即文化:传承人与自然的情感和文化联结

图5|自然未来框架[4]

”自然未来框架“下的中国实践: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我国自2015年起建立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并于2021年正式确定为首批国家公园之一,旨在为濒危的东北虎和东北豹提供保护,恢复其栖息地。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我们看到了"自然为本"理念的生动实践。这片涵盖广袤的原始森林的国家公园,不仅是东北虎、远东豹等珍稀物种的最后庇护所,更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网络。随着国家公园体制的实行和保护力度的加强,在2015年启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之前,公园范围内的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数量分别为27只和42只。到2021年试点结束时,这一数字显著增长,其中野生东北虎超过了50只,东北豹则超过了60只[5]。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公园内稳定生活着大约70只野生东北虎和80只野生东北豹。这些珍稀动物的活动范围达到约1.1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公园总面积的80%左右[5]。这些顶级捕食者的回归产生了神奇的"营养级联效应"——它们的存在调节了整个食物链,让森林生态系统重新焕发生机。

图5 | 印度兰坦博尔国家公园的一头孟加拉虎。摄影师:Mahajanva76(CC BY-SA 4.0)(图文无关)


红树林的恢复也呈现了"自然为社"的理念。红树林不仅为候鸟提供了迁徙驿站,更成为城市的"绿色海绵"。研究表明,红树林可以消减80%的波浪能量[6],可以在台风季节为沿海城市构筑起一道天然防线。2000至2015年我国沿海地区红树林恢复了17%,增加到了21899公顷[7]。自2020年开始实行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旨在进一步加大中国红树林修复力度[8],增加自然对人类的惠益。

红树林可为城市抵御海浪并保护海岸 图6 | 广西的红树林。摄:中国绿发会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工作委员会

在我国西南山区,"自然即文化"的古老智慧依然闪耀。许多雪峰被奉为圣地,传统文化的力量在这里守护着最原始的自然景观。这些圣地与非圣地相比往往有更高的原始森林覆盖率[9],并为森林保护做出贡献[10]。当地藏民相信,山上的每一棵树、每一泓清泉都有灵性,这种朴素的生态观造就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如今,这种传统文化正通过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课程传递给年轻一代,让孩子们建立起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现代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早已超越单纯的物种保护,正在演变为融合生态、社会、文化价值的综合体。在钱江源国家公园,国家公园管理局通过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前提下,将集体林纳入统一保护体系,限定国家公园范围内集体林地的生产经营活动[11]。农户获得合理补偿并共享生态红利,森林也得到有效保护,这种"不搬家也能保护"的模式入选了"生物多样性100+案例"(100+Biodiversity Positive Practices and Actions),为全球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提供了中国方案。

长江江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水域的淡水鲸类动物。它们体型较为娇小,体重50-80公斤,全身呈浅灰色或灰白色,没有背鳍,取而代之的是背部隆起的脊背。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对水环境变化非常敏感,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保护长江江豚对于维护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Linda Wong摄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CC BY-SA 4.0)图文无关

结语

IPBES的预警数据与东北虎豹种群恢复的喜讯并存,这看似矛盾的现实其实指向同一个方向——我们正站在文明转型的十字路口。自然退化的警钟已经敲响,但希望的火种并未熄灭。从"堡垒式保护"到"共生式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正在经历深刻的范式转变。保护自然不是对发展的制约,而是为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滋养。在全球创新的保护实践和保护理念转变的背后,也包含着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现代表达。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古老训诫,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中国正与世界一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注:本文为作者结合IPBES报告和国内外保护思想和实践所整理,如有错漏处,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来源:吉吉游戏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