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竞速60天:一位重症肺炎患者的生命奇迹与医患温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10:17 1

摘要:1月下旬的某天,一位戴着呼吸机、全身插满管子的特殊患者被推进ICU。监护仪的滴滴声、呼吸机的嗡鸣声、护士匆匆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这是孙阿姨与死亡较量的起点。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

1月下旬的某天,一位戴着呼吸机、全身插满管子的特殊患者被推进ICU。监护仪的滴滴声、呼吸机的嗡鸣声、护士匆匆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这是孙阿姨与死亡较量的起点。

一个月前,孙阿姨还是每天正常的上下班。然而,一场“感冒”后,咳嗽、发烧、呼吸困难接踵而至,短短两周内,她从能自行走路到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甲型流感病毒击垮了她的双肺,CT片上白茫茫的阴影仿佛吞噬了所有生机。

但谁也没想到,这个一度被判定“存活希望渺茫”的患者,上机30天后竟能笑着摘下呼吸机,向医护人员比出胜利手势。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治故事。

至暗时刻:ECMO、呼吸机、俯卧,发生在ICU里的“战斗”

当肺变成“石头”:100%纯氧也救不了的窒息

“她的肺几乎不工作了。”接诊医生回忆道。孙阿姨转入ICU时,双肺已被病毒和炎症彻底“击穿”——即便呼吸机开到100%纯氧,血氧饱和度仍只有65%(正常人>95%)。床边胸片显示肺部布满了大片白色实变影,就像两团浸透水的棉花。

此时,常规治疗已无能为力。马晓春主任及朱然副主任当机立断,和家属积极沟通病情变化并争取家属同意后,ECMO小组迅速启动,顺利完成了调试机器、管路预充、穿刺置管。暗红的血液被引出体外,在机器里完成氧气交换,再输回体内。这个精密运行的“生命方舟”,成了孙阿姨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每天12小时“趴着治疗”:医护人员的硬核操作

为让垂死的肺获得喘息机会,医疗团队果断启用第二项关键救治手段——俯卧位通气。每天上午9点,5名医护人员合力将插满管路的孙阿姨翻身趴卧,用软垫支起头颈和髋部。"就像给受压的海绵恢复弹性",护士长这样比喻,“让被压塌的肺泡重新张开呼吸”。连续6天、每天12小时的坚持见到了成效——孙阿姨的氧合指数从死亡线的65,一路攀升至235,经过治疗团队严格的评估,孙阿姨通过ECMO撤机流程成功撤除ECMO。

此后,医疗团队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控制耐药菌感染、加强痰液引流、延长俯卧位时间,孙阿姨的病情日渐好转。

无声战场:ICU里的温情攻防战

因为气管插管,孙阿姨无法正常说话。但医护人员发现,这个“安静”的患者总在努力表达,每次床旁查房时,孙阿姨都会努力地瞪大眼睛,听到好消息时还会用两只手摆出大拇指有节奏的晃动,她积极的态度也给医护人员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为了方便孙阿姨与治疗组沟通,也为了给孙阿姨提供心理上的支持,治疗组特意为她提供了手写板,用来和医生与护士交流。护士们还搬来一台移动电视,循环播放她最爱看的电视剧《乡村爱情》。当刘能结结巴巴的台词响起时,她总会眯起眼睛笑,手指跟着节奏轻轻敲床沿。

在治疗组的关心和家人的陪伴下,孙阿姨从最开始只能在床上坐5分钟,到可以在床旁的椅子上每天两次坐满30分钟,康复训练的效果显著。

撤机日:30天后的第一口呼吸

2月23日,治疗进入关键阶段:将呼吸机的支持力度不断下调,直至改为高流量通气支持,在这种模式下,需要患者完全靠自主呼吸,这对于一名前期病情如此危重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24小时后,医生顺利拔除了那根陪伴她30天的气管插管,孙阿姨深吸了一口气——这个简单的动作,凝聚着整个团队1008个小时的努力。

站起来:轮椅上的新生

虽然孙阿姨已经成功脱离呼吸机,但是此时的她还无法脱离轮椅,双腿像“煮软的面条”使不上力。医护团队为她定制了循序渐进的“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是在家属和医生的搀扶下站立,第二步是每天扶轮椅站立10分钟,练习重心转移,第三步是手扶轮椅行走。

“我以前可是高中女篮的主力队员,住院前还每周游泳1000米呢,我肯定能好起来!”孙阿姨乐观坚强的态度,感染了医疗团队的每一个人。除了下地锻炼,孙阿姨还床上进行踝泵和臀桥的锻炼恢复肌肉功能。终于,孙阿姨可以推着轮椅在病区内行走,看外面早春里树枝钻出的嫩芽了。

出院日:走廊上的合影

3月12日,是一个晴朗的周三,也是患者顺利转出ICU的日子,医护人员在ICU门口排成两排,和这位“老朋友”合影。孙阿姨笑着说:“我下次再来,一定是溜达着回来看你们,也欢迎你们来我们的城市看看!”

历时近60天的治疗,一场重症肺炎治疗的“马拉松”,医学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在此极致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医院文化的指引下,中国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执着坚守、全力施治,在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下,再次创造了一个温暖的生命奇迹。

来源:错失健康最可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