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天上来:荔枝鲜还是荔枝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0:25 1

摘要:唐玄宗李隆基,这位传奇帝王,早年凭借过人的胆识与谋略,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铲除了伯母韦皇后,将父亲唐睿宗扶上皇位。随后,他又发动先天政变,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物华天宝,盛世藏危情

故事发生在大唐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唐玄宗统治末期。

唐玄宗李隆基,这位传奇帝王,早年凭借过人的胆识与谋略,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铲除了伯母韦皇后,将父亲唐睿宗扶上皇位。随后,他又发动先天政变,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在位初期,玄宗励精图治、虚心纳谏,重用姚崇、宋璟、张说等贤臣,开创了名垂青史的“开元盛世”,将大唐推向了鼎盛。

然而,随着功业日隆、承平日久,玄宗逐渐变得骄傲自满,精神懈怠,甚至将朝政大权完全托付给奸相李林甫。

这种心态的转变,也体现在年号的更迭上:从“开元”到“天宝”,前者象征着刷新政治、开创新局,后者则透露出对繁华盛世的沉醉与享乐。

天宝四年,即公元745年,玄宗贪恋儿媳杨玉环的美色,不顾伦理纲常,将其纳入宫中,册封为贵妃。从此,“三千宠爱在一身”,杨贵妃成为玄宗晚年生活的中心。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因此得以飞黄腾达,于天宝十一年(752年)拜相,后封卫国公,权倾朝野。

《长安的荔枝》这部小说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者马伯庸巧妙地通过一次荔枝转运事件,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揭示了盛世繁华表象下隐藏的权力荒诞与盛世危情。

小说选择天宝十四年作为切入点,因为这一年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这一年年底,安禄山在河北起兵反叛,次年六月,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玄宗彻底失去了对大唐的控制权。

然而,在天宝十四年初春的长安城,繁华依旧,歌舞依旧,天宝君臣还在沉溺享乐、醉生梦死,全然不知大祸将至。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唐玄宗为了给杨贵妃庆生,突发奇想,下令内廷司从岭南转运新鲜荔枝到长安。我们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贷款买房,和尚算“福报”

朝廷高层的奢靡堕落、河北三镇的虎视眈眈、日渐窘迫的民间疾苦,这些看似遥远的风暴暂时与我们的主人公李善德无关。作为上林署的一名“国家部委职员”,李善德的日子虽不算富贵,却也安稳,算得上是大唐的中产阶层。

李善德的老家在华阴郡。他早年因算学天赋出众,被州里推荐到国子监专攻算学十书,24岁时以明算科及第,随后被分配到司农寺,在上林署担任从九品下的监事。

虽然官职卑微,仕途平平,但毕竟是朝廷命官,有正式的官品和俸禄。每月“俸料、禄米、加上职田的佃租”,折合下来有10贯出头。

今年42岁的李善德,已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多年的省吃俭用,让他攒下了100贯的积蓄。二月初三这天,李善德终于下定决心,掏出全部积蓄,在中间人的介绍下,选中了归义坊的一座小宅子。

这座宅子“只有一进大小,不算轩敞,但收拾得颇为整洁”,院子里还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房龄仅十年,坊内还有永安渠穿流而过,取水用水十分方便。唯一的缺点是离李善德上班的地方较远,每天需步行小半个时辰。

尽管如此,李善德还是咬咬牙,决定买下这座宅子。宅子总价300贯,李善德手头只有100贯,剩下的200贯,他不得不去贷款。

找谁贷款呢?首选是寺院和尚。因为唐朝佛寺香火旺盛,占有大量土地且免税,因此寺院常常成为民间借贷的来源。由于佛法不能沾染铜臭,所以当时的人把寺院的贷款本金称为“功德”,利息称为“福报”。

李善德借了“功德”200贯,利率为“月生福报四分”,即每月4%的利息,年利率为48%,这也算高利贷了,按此计算,两年后本息合计应为392贯。然而,和尚为了多赚些“福报”,在合同上动了手脚:他们将第一年的本息和296贯作为第二年的本金,每月利息11.84贯,最终算下来竟高达438贯。

不过,这点小伎俩怎能瞒得过算学出身的李善德呢?他微笑着说道:“大唐杂律里有规定,凡有借贷,只取本金为计,不得回利为本……这计算方式怕是有差池吧?”

和尚被点破,只好讪讪地说,可能是小沙弥抄错了数字,最终按律修改了合同。

‌合同签完后,这座小宅子就此姓李,一家人在长安城有了一席之地。李善德罕见地租了一头老驴,骑着驴缓缓向上林署而去,一边盘算着如何找些外快,一边憧憬着未来的安稳生活。

棘手差事,上司设陷阱

李善德在司农寺下属的上林署工作。我们知道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以及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实除了这些,唐朝中央还有御史台、“九寺五监”、十二卫大将军等机构。

其中,“九寺”是从秦汉时期的“九卿”演变而来,主官称为“卿”,按照《唐六典》的记载,九大寺卿中,太常寺卿与六部尚书同级,是正三品,其他寺卿则是从三品。

李善德所在的司农寺主管农业,负责粮食储备、仓库管理和禄米供应等工作。上林署是司农寺的下属单位,主要负责管理皇家园林,为朝廷供应蔬菜水果等。上林署的主官叫“令”,官阶为从七品下,现任署令姓刘。

上林署算不上重要部门,办公地点也偏僻,位于皇城东南角的背阴处,且地势低洼、阴暗潮湿。

李善德从外面回来,一进衙门就觉得不对劲。这时正直中午,同事们正在走廊下吃饭,见到他居然都放下筷子,行起了礼。

平时严肃的刘署令更是热情,招呼他一起用餐。李善德低头一看,午餐异常丰盛:炖羊尾、酸枣糕、蒸藕玉井饭、生鱼片,还有橘皮栗子肉做的蘸料。

吃着饭,刘署令还端来葡萄酒。李善德酒量不好,一杯下肚就有点晕了。这时,刘署令从席子下拿出一份公文,说内廷发来一份空白敕牒,要设一个荔枝使,负责从岭南采办十斤“荔枝煎”,大家商量后决定让李善德来办这个差事。

李善德一听,激动得手抖。虽然荔枝使没有正式编制,但给皇帝办事,油水很大。而他刚背上房贷,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刘署令在敕牒上写下推荐李善德的话:“奉敕佥荐李善德监事勾当本事”,李善德也顾不上吃饭,马上签了名。

刘署令立刻叫来书吏,把公文抄成三份,盖上上林署的印章,分别送到司农寺、吏部和御史台存档。剩下的原文件则给了李善德。

所谓“荔枝煎”就是用蜂蜜浸泡荔枝肉,再用蜂蜡封存的果脯,价格昂贵,只有达官贵人才吃得起。但李善德觉得奇怪,这个差事并不难办,为什么要特意设个荔枝使,还让冷衙门上林署推荐人选呢?文件上写的期限是六月初一,还有近四个月时间,完全来得及。

在回家的路上,晕晕乎乎的李善德被车辙印绊倒,公文掉了出来。他捡起时发现一张小纸片飘落下来,这叫“贴黄”,是用来修改错字的,但是修改后要盖上骑缝章,以示公心。但这张贴黄上没有印章,打开文件一看,“煎”字底下居然是个“鲜”字。

“荔枝鲜”、“荔枝煎”,一字之差,但性质天差地别。李善德瞬间酒醒,赶紧跑回上林署,正看见刘署令和同事们有说有笑地离开。李善德以为只是贴黄没盖章,请求重新盖章。没想到刘署令翻脸不认账,说根本没有贴黄,自己也没说过是荔枝煎。同事们也跟着附和。

李善德不死心,跑到司农寺的档案室,查看中午送来的文件副本,上面赫然写着“荔枝鲜十斤”。他正要去吏部和御史台查证,却发现文件上的抄目标签显示,这份公文已经在尚食局、太府寺、宫市使和岭南朝集使手里转了一圈,最后才送到司农寺。

原来真是鲜荔枝!但鲜荔枝保质期极短,按照当时的交通和储存条件,根本无法从岭南运到长安。所以说这是个注定无法完成的任务。

不过,也正因如此,各部门互相推诿,最后甩给了最没权势的司农寺。司农寺卿又把锅甩给上林署,刘署令则串通同事,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老实忠厚的李善德。

朋友酒局,诗圣激豪情

第二天中午,李善德才失魂落魄地走出上林署。在街口,他遇到了在刑部比部司任职主事的朋友韩洄。比部司主要负责审计各部门的工资、办公经费和罚没财物等账目,相当于现代的审计部门,比部司主事是从九品上。韩洄带来了当时还不太出名的杜甫。

此时44岁的杜甫已在长安求官十年,最近刚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右卫率府是太子李亨的府兵管理机构,兵曹参军为从八品下。韩洄为庆祝杜甫授官,特意来找李善德一起喝酒。

然而李善德心事重重,根本没有心情喝酒,他放下酒杯,泪水夺眶而出。韩杜二人忙问何故,李善德将一切和盘托出。

杜甫听后,忍不住道:“岭南路远,荔枝易变……难道没人说给圣人知吗?”

韩洄冷笑道:“圣人口含天宪……谁敢劝个不字?你们可还记得安禄山吗?多少人说这胡儿有叛心,圣人可好,直接把劝谏的人绑了送去河东。”

韩洄身为户部比部司的主事,常年接触诸部账目,对官场内幕了解的最深,他激烈地抨击“使职制度”。原来,玄宗皇帝为了绕过朝廷正式制度的限制,随意设置各种使臣。这些使臣只向皇帝汇报,却要国库支付经费,极大破坏了中央财政制度的严肃性。

韩洄这番话不仅是批评时弊,也在暗示李善德:既然已是死局,不如在六月初一之前利用权力为妻女谋取后半生的保障。

“那六月初一之后呢?” 李善德还有疑惑。

韩洄给的方案是“和离”,也就是与妻子协议离婚,以免将来事发连累家人。

但初入官场的杜甫却强烈反对。他鼓励李善德:“左右都是死局,何不试着去岭南走过一趟再定夺?”

为此,杜甫还分享了自己的经历:40岁生日时,他在乱葬岗遇到一个守坟的老兵。老兵讲述了自己在西域战场死里逃生、百战幸存的故事。这让杜甫明白:身处绝境时,不如拼死一搏,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受此启发,杜甫创作了《三大礼赋》,终于得到朝廷认可,获得了现在这个小官。

杜甫的一番话打动了李善德。他决定听从杜甫的建议,先去岭南走一趟再说。

来源:鹰哥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