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晋古镇的千年钟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10:19 1

摘要:当钟声穿透临猗临晋的晨曦,悬于临晋钟楼的铁器微微震颤,青色的瓦片泛起微光,这是2025年的一个寻常清晨,也是政和铁钟经历过的第35万6千个黎明。在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的晋南古镇,这口政和八年的宋钟,将900年的时光流转固化成可以触碰的文化年轮。

临晋古镇的千年钟声

当钟声穿透临猗临晋的晨曦,悬于临晋钟楼的铁器微微震颤,青色的瓦片泛起微光,这是2025年的一个寻常清晨,也是政和铁钟经历过的第35万6千个黎明。在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的晋南古镇,这口政和八年的宋钟,将900年的时光流转固化成可以触碰的文化年轮。

云楼重建

据光绪民国两代县志记载,“云楼晓钟”是著名的临晋八景之一。1924年的民国版《临晋县志》详细精确,近似考古报告,为今人锚定了钟楼的坐标。“在学宫前”四字,将钟楼原址锁定于临晋文庙南百步之距,与光绪三十八年的方志记载形成时空叠证;“钟铸自宋政和”的记载,与钟体铸文严丝合缝;“药师院数百年物也”的客观陈述,让这座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佛事铸造的法器,纳入了可供考据的时间维度,而“鲸铿恣肆向入云中”的文化描写,直观展现了声音的传播力度,展露出铁钟在历史中呈现的双重面相;“闻之发人猛醒”的诠释,揭示了钟声在农耕社会兼具晨昏报时与道德唤醒的双重使命。

1940年12月的临晋钟楼

民国县志通过删减光绪县志中“当午夜凄清之侯”一句,巧妙地构建了铁钟“地理时间确凿”与“社会功能模糊”的张力,折射出当时编辑者的困境——既要延续清代形成的考据传统,又需回应时代进步思潮下对文化遗产的祛魅要求。这种书写策略,使钟楼既成为可定位的历史地标,又化作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图腾,为当代“云楼晓钟”文化意象的复生埋下了伏笔。

1940年12月,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和日比野丈夫用镜头定格了临晋钟楼最早的影像,斑驳的砖石裸露着风化痕迹,装饰的木构残破不全,铁钟孤悬于四只木头之间,钟槌悬挂一旁。此时的钟楼,早已褪去盛名,沦为战乱年代一个可有可无的注脚,民国县志“鲸铿恣肆向入云中”的诗意描述,与破败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折射出民生困苦、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

铁钟命运坎坷。钟楼被毁后,铁钟流离失所,再也不曾发出往日的清音,钟楼文化的生命仿佛就要走入终点。1999年,恰逢城镇建设热潮,临晋镇党政领导敏锐捕捉到历史机遇,响应群众号召,借旧城改造契机,以钟楼重建为支点,撬动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的双重杠杆,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做好历史传承,着手开展临晋“三景”建设工作。

复建于2000年的临晋钟楼

在选址上,他们将新钟楼置于新城中轴线,与城墙遗址形成时空对话,并为未来城镇发展提供依托;

在形制上,面对采用木构的传统观念,采纳时任临晋镇武装部部长生三岗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斗拱,既保留古代营造形制,又经久耐用,延续钟楼“闻之发人猛醒”的千年功能;

在内容上,钟楼四面城门上,刻有临晋县城门之名,底座边长15米的设计暗合明清城墙厚度,高度21米表明即将进入的21世纪,既表达着对古城肌理的致敬,又传达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亦成为疏导车流的环岛枢纽。

复建过程更见证文化觉醒,本地民众自发捐款、外出游子建言献策,集全镇之合力,募集资金80余万元,历时两年,2000年,云楼重现,钟声再响,临晋人民百年夙愿终于实现,展现了桑泉儿女在新时代敢想敢干、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种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使钟楼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成为凝聚乡土认同的精神图腾。今天的钟楼本身,也成为临晋镇历史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登上钟楼所览之景,应与百年前别无二致。

钟声再起

古代县城所拥有的钟,不只是简单的计时工具,同时也是地区地位、经济发展、思想信仰相互交织的集中体现,传达出一个地区在国家体系中的位置。铸钟依靠人口,晨钟暮鼓将农耕时间切割,其本质是以声波实现一定的社会控制,足够的人口是开展社会管理的先决条件;铸钟依靠财力,没有广泛的经济基础就没有铸钟的物质要求;铸钟依靠信仰,钟从来不是单纯的器物,从最开始的礼法,到儒释道博弈的意识形态都体现在钟上,“药师院”款识,表明佛教信仰,将钟移置文庙,使其变为儒学教化工具,这种信仰杂糅现象,恰是多元信仰共生的鲜活注脚。

铸造时间

1118年四月初六,解州安邑县杨卫村的铁匠卫能,在窑火映照下完成最后的工作。钟体“宋政和八年戊戌岁”的铸文,定格了北宋徽宗时期的时间节点。

铁钟最开始作为药师院法器,其纹饰体系实为佛教认知世界的具象化。钟裙八瓣莲花分别表明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八识”。

钟腹铸有铁钟的制作人员和祝福方法。钟上部的“十方菩萨位”、莲花纹和“法界诸佛位”及海浪纹两侧分布,传达出浓厚的佛教元素,另外两侧传达出铸钟原因、捐款人员和祝福语。这些文字和信息乘坐时间之海,来到我们面前。1118年的铁钟和2000年的钟楼都是群众捐款制造,也算是又一次历史的共鸣。这种“器以载道”的造物哲学,使钢铁成为比竹帛更坚韧的史书。

铁钟不灭

在钢铁凝固的瞬间,这口铁钟便挣脱了金属的物理宿命。合金的凝固不是终结,而是生命形态的转化——北宋的阳光、明清的硝烟、民国护钟人的掌温,一件件事迹都化作历史的印记。将政和铁钟视为孤立文物,如同只见年轮不见森林。在历史的体系中,每次对铁钟的记载都是新生的年轮,每次对铁钟的保护都是光合作用,而持续的钟声则是文明向外散播的文化孢子。

文化从不是历史中的遗体,而是穿越时间裂缝的种子。此刻我们听见的每一声钟响,都是文明根系在生长的裂音,那些护钟人托举的从来不是往昔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文明。

当夕阳为朱墙镀上金边,钟楼投下的影子既勾勒出1118年铸钟的炉火,也映照着2025年人们行进轨迹。这座穿越9个世纪的文物,终以“既传统又现代”的姿态,完成了文明传承的庄严叙事。当暮色浸染钟楼朱墙,那口悬垂千年的铁钟,会迎来下一次撞击,将临晋的故事,敲进下一个千年的星空。

来源:山西第一现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