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一波士顿的债券交易部门,芬克就像一颗闪耀的新星,迅速崭露头角。他工作起来那叫一个拼命,业务能力也是相当出众,短短一年内就被提拔为副总裁。之后更是一路开挂,到1984年,年仅31岁的他就已经成为了董事总经理,在业内声名鹊起。那时候,他的团队把公司资产做到了十
美国贝莱德财团因228亿美元收购李嘉诚43个港口受到广泛关注,贝莱德到底什么来头,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贝莱德财团。
贝莱德创始人拉里·芬克
1976年,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并取得MBA学位的拉里·芬克,顺利进入了第一波士顿这家大型投资银行,开启了他在金融界的职业生涯。
在第一波士顿的债券交易部门,芬克就像一颗闪耀的新星,迅速崭露头角。他工作起来那叫一个拼命,业务能力也是相当出众,短短一年内就被提拔为副总裁。之后更是一路开挂,到1984年,年仅31岁的他就已经成为了董事总经理,在业内声名鹊起。那时候,他的团队把公司资产做到了十亿美元,这在当时可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让很多同行都羡慕不已。
不过,金融市场就像一片变幻莫测的大海,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掀起风浪。1986年,芬克遭遇了职业生涯的重大挫折。他判断利率将保持高位,基于这个预测,他的团队在市场上建立了较高的仓位。然而,市场走势却和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利率突然下降,他们此前建立的仓位遭受了巨大损失,仅1986年第二季度,芬克部门的亏损就多达一亿美金。这可是当时金融史上数一数二的大亏损,芬克也因此被迫离开了第一波士顿,他的未来瞬间变得黯淡无光,在金融界的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性。
就在芬克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结识了黑石集团的创始人苏世民 。苏世民也是个眼光独到的金融大佬,他深知芬克在金融领域的天赋和才能,虽然芬克刚刚经历了大败,但苏世民看到了他身上不可多得的潜力。当时的黑石集团成立不久,也在寻找有能力的人才来拓展业务。于是,苏世民决定给芬克一个机会,黑石集团投资500万美元,与芬克共同创立了“黑石财务管理公司”,双方各持股50%,芬克负责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就这样,拉里·芬克进入了黑石体系,开启了他人生新的篇章。在黑石的平台上,芬克充分发挥自己的投资才能,不断积累经验,为后来贝莱德的创立和崛起奠定了基础。
黑石集团
随着公司发展,双方在股权分配等方面的矛盾逐渐显现。起初约定各自出让10%股权给员工,后续若再释放股权则全部从拉里·芬克团队出。但随着公司业务蓬勃发展,拉里·芬克希望黑石降低股权比例以奖励员工,苏世民不同意。
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
1994年,美联储加息导致拉里·芬克管理的基金价值被拉低,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矛盾。最终,黑石集团决定以2.4亿美元将持有的贝莱德股份转让给PNC金融服务集团。转让完成后,PNC向贝莱德39位员工转让18%股份,自身剩余21%。至此,贝莱德从黑石集团分离,更名为贝莱德集团,开启独立发展之路。
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如同汹涌的海啸,将众多金融巨头卷入深渊。曾经在金融界风光无限的巴克莱银行,也未能幸免,在这场危机的狂风巨浪中摇摇欲坠,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困境。为了缓解资金压力、稳定自身的财务状况,巴克莱银行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出售旗下的核心资产之一,有着强大实力和广泛影响力的BGI(巴克莱全球投资者公司)。
贝莱德的掌门人拉里·芬克,在金融界素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力著称。当他嗅到BGI出售的消息时,就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尽管当时金融危机的阴霾还笼罩着整个市场,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在收缩战线、谨慎行事,但芬克却反其道而行之,果断决定出手收购BGI。
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芬克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抉择。贝莱德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拓展业务版图,提升自身在全球资产管理领域的竞争力。而BGI在指数投资和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和强大的优势,旗下的iShares更是全球最大的ETF交易平台。如果能够成功收购BGI,贝莱德不仅能够大幅扩充自身的资产管理规模,还能一举在指数投资和ETF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完善自身的业务布局。
然而,收购BGI并非易事。这笔交易规模巨大,涉及金额高达135亿美元,刷新了全球基金行业并购记录,对贝莱德的资金实力和整合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而且,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收购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复杂的监管审批和业务整合难题。
但芬克没有退缩,他带领贝莱德团队开始了一场紧张而艰苦的收购谈判和筹备工作。他们与巴克莱银行进行了多轮艰难的谈判,在价格、交易条款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博弈。同时,贝莱德还积极与监管机构沟通,确保收购交易能够顺利通过审批。
经过数月的努力,贝莱德终于成功以135亿美元完成了对BGI的收购。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整个金融界。此次收购对贝莱德来说,意义非凡。
首先,贝莱德的资产管理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一举超过2.7万亿美元,成功登顶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宝座,在金融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得到了极大提升。其次,通过收购,贝莱德获得了BGI旗下全球最大的ETF交易平台iShares。这一平台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和庞大的客户群体,为贝莱德在指数投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贝莱德借此迅速扩大了在ETF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领先地位。
这次收购也为贝莱德带来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技术。BGI的专业团队和先进的投资技术与贝莱德的优势相结合,产生了强大的协同效应,为贝莱德未来的业务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8年,金融危机就像一场超级大风暴,把整个金融界搅得那叫一个天翻地覆。雷曼兄弟银行“哗啦”一下就破产了,美国国际集团(AIG)也被国有化,市场乱成一锅粥,到处都是恐慌和绝望的气息。
就在这时候,贝莱德接到了一个超级棘手的活儿——为中央银行服务,去分析和清算AIG那些“有毒”资产。啥叫“有毒”资产呢?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在金融危机里价值暴跌、风险极高,大家都避之不及的资产,处理这些资产简直就像在雷区里跳舞,一不小心就会被炸得粉身碎骨。
但贝莱德有个“秘密武器”,那就是他们自主研发的阿拉丁系统。这系统可太牛了,简直就是金融界的“超级大脑”,是贝莱德风险管理的核心所在。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狂风巨浪里也能稳稳地把控方向。
面对AIG那一堆复杂又危险的“有毒”资产,阿拉丁系统开始大显身手。它迅速收集各种数据,对金融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就像拿着一个放大镜,把每一个潜在的风险点都看得清清楚楚。有了它,贝莱德就像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防护服”,心里有底多了。
在阿拉丁系统的助力下,贝莱德不仅成功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还顺便把自己的名声打响了。其他金融机构一看,牛逼啊,贝莱德居然能把这么难搞的事情搞定,肯定有两把刷子啊!这一下,贝莱德在金融界的地位就像坐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
而且,通过这次处理“有毒”资产,贝莱德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新的业务机会。他们利用阿拉丁系统,对业务进行了优化和转型,开始朝着更广阔的领域扩张。原本在金融危机里大家都被吓得瑟瑟发抖,贝莱德却靠着阿拉丁系统,实现了逆风起飞,从一个普通的资产管理公司,一步步迈向了金融巨头的行列。不得不说,阿拉丁系统可真是贝莱德的“财神爷”,帮他们在危机里找到了转机,走向了辉煌。
贝莱德又马不停蹄地展开了业务整合工作。他们将BGI的业务与自身原有的业务进行了深度融合,优化了投资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整合,贝莱德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投资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收购BGI成为了贝莱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改变了贝莱德的命运,也重塑了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格局。从那以后,贝莱德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更加如鱼得水,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
贝莱德一直重视在中国的布局。2021年,贝莱德成为首家在中国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外资机构。从2012年起,贝莱德SAE团队管理的投资中国的海外基金产品发行,并不断引入针对中国A股市场特点的量化投资信号,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数据捕捉个人投资者情绪、风险偏好等变化,目前社交媒体数据已成为SAE策略在A股市场重要的超额回报来源。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