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吗?西医落榜生逆袭中医院士!仝小林的 3 个自学心法,小白学中医直接抄作业!1977 年恢复高考那阵,有个叫仝小林的年轻人一门心思想学西医,结果因为语文考得太好,被意外调剂到了中医系。谁能想到,这个 “阴差阳错” 的选择,几十年后竟让他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者:刘慧)你知道吗?西医落榜生逆袭中医院士!仝小林的 3 个自学心法,小白学中医直接抄作业!1977 年恢复高考那阵,有个叫仝小林的年轻人一门心思想学西医,结果因为语文考得太好,被意外调剂到了中医系。谁能想到,这个 “阴差阳错” 的选择,几十年后竟让他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 要知道,中医界能拿到这个头衔的人可没几个。
从对中医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顶尖的中医专家,仝小林的自学之路没有什么玄乎的窍门,全是实打实的方法。今天就把他的这套 “可复制秘籍” 拆解开,不管你是刚接触中医的小白,还是学了一阵子没头绪的爱好者,照着走都能少走不少弯路。
一、读经典别死记!用 “看现象猜本质” 的方法入门
仝小林总说:“学中医绕不开《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本老祖宗的书,但千万别上来就死背条文,不然背得再熟也不会用。” 他自己学经典的秘诀,总结成三个字就是 “象思维”—— 简单说,就是通过观察身边的现象,反过来理解人体的毛病。
他上大学时,老师讲过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给偏瘫病人扎针,厉害的大夫不扎有病的那侧,反而扎健康的一侧。这一下点醒了他:中医看的是整个人的平衡,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后来他教学生时,总带着大家去河边看苔藓:太阳晒得多的地方,苔藓干巴巴的,就像人上火了舌苔又干又黄;背阴潮湿的地方,苔藓又厚又黏,正对应人体内湿气重的厚腻舌苔。这么一联想,那些晦涩的中医术语就全活了。
要是你刚开始学经典,仝小林建议先从白话解读本入手,别直接啃原文。比如王付教授写的《金匮要略白话解》,每一条原文后面都跟着大白话翻译,还加了 “老师按语”,像 “病人说话没力气,突然又爱惊叫,多半是骨头关节出了问题” 这种解释,一看就懂。还有谢雪姣教授的《伤寒论白话速学》,不光讲原文,还配了真实医案,告诉你 “桂枝汤” 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新手跟着学也能摸出门道。
他常说:“读经典不是为了炫耀能背多少条文,是为了学会用中医的脑子想问题。” 这两本书就像 “翻译官”,能帮你把老祖宗的智慧转化成能上手的思路。
二、别信 “经验用药”!用数据说话才靠谱
在中医圈,仝小林是出了名的 “敢用药”—— 他曾用 27 克黄连给糖尿病人降糖,这远超药典里的常规用量,当时不少人替他捏把汗。但他一点不慌,因为这个用量不是瞎猜的,是对着千万份病历数据算出来的。
上世纪 90 年代,他在日本看到糖尿病病人特别多,回国后就专门研究中医怎么治糖尿病。那时候多数中医觉得,中药只能辅助降糖,不能当主力。可仝小林不服气,他收集了海量的病历,一条一条分析,最后总结出糖尿病的发展规律:一开始是 “郁”(气机不通),然后变 “热”(体内有火),接着转 “虚”(身体亏空),最后成 “损”(器官受损)。根据这个规律,他提出 “开郁清热” 的治法,真的用中药把不少病人的血糖降了下来。
后来他把这些研究写成了《方药量效学》,书里特别清楚地说:黄连这味药,用 9 克的时候,降糖效果和没用药差不多;用到 27 克、45 克,效果就特别明显。这种 “用药多少看效果” 的思路,一下解决了新手 “不知道该用几克药” 的难题。
还有他写的《糖络杂病论》,把糖尿病叫 “糖络病”,用中医的方法对应现代医学的诊断,新手一看就知道 “原来中医治糖尿病是这么回事”。
“现在都大数据时代了,学中医也得讲科学。”仝小林这套 “读经典 + 算数据” 的方法,让中医不再是 “凭感觉” 的学问,普通人学起来也有章可循。
三、学了不用等于白搭!跟着 “临床循环” 练真本事
“光看书、算数据还不够,中医的本事最终要在病人身上练出来。” 这是仝小林挂在嘴边的话。他的学习从来不是 “死读书”,而是 “看书 - 看病 - 再看书” 的循环,越练越熟。
有一回,一个 61 岁的糖尿病人同时得了心衰,大小便都控制不住,情况特别危急。仝小林翻出《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说山萸肉能 “固脱”(稳住快垮掉的身体),他就大胆用了 60 克山萸肉,再配上红参,没想到病人真的慢慢好转了。后来他把这类案例都写进了《重剂起沉疴》里,还特意把自己早年误诊的经历也写了进去,说:“不怕犯错,就怕犯了错不回头看。”
这本书里没有空道理,全是 “当时我怎么想的、用了什么药、效果怎么样” 的实在话,新手跟着学怎么把书本知识用到病人身上,特别管用。还有他的《维新医集》,既有对《伤寒论》的解读,又有治现代病的新想法,告诉你怎么在老祖宗的基础上搞创新,不会越学越死板。
国医大师李济仁用三个字评价仝小林:“学、逆、超”—— 先踏踏实实地学,再敢质疑老规矩,最后超越前人。这正是他能从 “调剂生” 变成 “院士” 的关键。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仝小林的经历最让人振奋的是:学中医真不用 “天赋异禀”,找对方法就能慢慢进步。他的书刚好能凑成一套自学 “组合拳”:用《伤寒论白话速学》《金匮要略白话解》打基础,用《方药量效学》学用药,用《糖络杂病论》看实际应用,再用《重剂起沉疴》积累经验。跟着这套书学,不用怕 “入门难”“不会用”。
中医自学没有捷径,但有 “近路”—— 跟着像仝小林这样的大家学方法,比自己瞎琢磨强太多。只要肯下功夫,从经典出发,用数据辅助,在实践中打磨,普通人也能慢慢摸到中医的门径。
文章来源:百度新闻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抗衰老专委会立足民族卫生健康领域,扎根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等行业产业,接受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的领导,重点就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开展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科普宣传、书刊编辑、专业展览、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按照协会的部署,专委会将抓好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自律与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好服务。
Disclaimer: The Internet is a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we advocat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opularize science, such as involving the content of the work, pictur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This article is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only, please do not use it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