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蒋介石日记中痛斥:如果没有这三人,我最后不至于败走台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04:46 1

摘要:老蒋晚年写日记,笔锋往往扎人,写起自己“败走台湾”的那段往事,气得能把纸戳透。他咬牙切齿道:如果当初没有那三个“祸害”,局势也不会滑到收拾不回来的地步。很多年后,人们还在琢磨这位风云人物口中的“三人”,到底是干了什么,竟让老蒋抱怨到生命的最后?

老蒋晚年写日记,笔锋往往扎人,写起自己“败走台湾”的那段往事,气得能把纸戳透。他咬牙切齿道:如果当初没有那三个“祸害”,局势也不会滑到收拾不回来的地步。很多年后,人们还在琢磨这位风云人物口中的“三人”,到底是干了什么,竟让老蒋抱怨到生命的最后?

要说蒋介石这一辈子,真是跌宕起伏。原本手里有一张好牌,民国头几十年里他呼风唤雨,身边谁敢不听他使唤?可到了1949年,一切戛然而止。那一年他灰头土脸带着剩下的“老部下”仓促调头,连夜上船,只身退进宝岛台湾。落脚的是异地,心头的苦,写进日记变成密密麻麻的小字。据说晚饭后他还喜欢自己泡杯浓茶,坐在旧沙发上一笔一划写,字里行间全是哀叹和怒火。

仔细翻翻老蒋的日记,里面有几段特别刺眼。他一口咬定,一切败局,根子就出在三个人身上。有意思的是,这三个“罪魁”,一个竟然不是中国人——乔治·马歇尔。另两个李宗仁和白崇禧,则是他打拼江山时的“自己人”。朋友背后捅刀,这话一点不夸张。

先说马歇尔。二战后,整个世界乱成一锅粥。美国急着插手中国,“不许打内战!”总统杜鲁门把马歇尔派过来当调停使者。马歇尔可不是弱鸡,他是美军的五颗星上将,是欧洲战场的总指挥,赢过纳粹。可惜,来到中国,他先做了件蒋介石敬而远之的事——劝大家搁置争斗、谈判停火。

蒋介石本来指望美国能多送点子弹和军饷,好让他“挥师北上”。没成想马歇尔来的是调解,不是支援。他住在昭忠祠旁边,每天上午茶摆一桌,把国共两边主要人物叫进屋子“和谈”,据说桌上还总有一壶热咖啡。马歇尔的调解法子,说得好听叫和平,蒋介石看来等于捆住了他手脚。后来国共停火三个月,部队成天泡在营里干瞪眼,眼瞅着对方壮大力量,心里憋屈到极点。老蒋回去就写日记:假如不是“那位美人臣”耽误时间,东山再起应有希望。

讲到第二个人物李宗仁,这段恩怨那就复杂了。李宗仁在广西坐镇多年,人称“广西王”,政治上跟蒋介石表面和气,其实心里始终盘算着“抢把椅子”。抗战刚打完,国民党内部山头林立,李宗仁对蒋介石的“当家作风”一直暗自不满。后来李宗仁居然在大家都没想到的当口,被推成了“代总统”,理由很简单——蒋介石自己不能稳住局面,派自己上台还能拉拢地方实力派。

李宗仁上台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频繁向美国发电报,求支援。他明里安抚蒋介石,暗里琢磨着如何把国民党从“蒋记班子”手里拿到自己掌心。特别是淮海战役,他一口咬定:正面战场继续死磕是绝路。我有位在台湾当老师的长辈常讲,那阵子国民党高层“各唱各调”,谁也不愿为整体负责。李宗仁甚至带着几箱银元准备跑路,各地部队也都“各守山头”,不肯合作。民间也流传一句话:“打仗的输官兵,赚头的只在高层。”这股分裂,蒋介石愈发看在眼里,晚上回去气到睡不着。

说到白崇禧,人称“小诸葛”,脑子活络、点子特别多。可惜,他也不是省油的灯,不买蒋介石的全账。徐蚌会战,蒋介石在南京发了死命令,让各路兵马集合硬拼。据说白崇禧那会正在武汉养病,但他收到电报,二话没说带着贴身卫队打“太极”,口头答应,实际慢悠悠。到了关键时刻,白崇禧主张“运动战”,别死守一地,不然就是“瓮中捉鳖”。他让部下从后面迂回,结果部队拖了两天才赶到主战场。蒋介石抓狂,日记又写:“崇禧违令,误我大事。”

其实,这三个人确实在历史关键时刻风头浪尖。然而,真要倒推失败的锅,全砸在他们身上,未免简单了。那几年,国民党队伍里,老资格的新党员,各有盘算,许多地方兵都想着“一方保命”。装备差、后勤烂、民心渐失……这一环套一环,就算没有马歇尔,也许还会有其他“搅局者”。我常觉得蒋介石是大时代的倒影,他的强势绕不开内部离心,外部又让自己难堪。

再说当年台湾街头,许多刚到的外省人挑着破皮箱谋生,没人笑得出来。老蒋住在士林官邸,背后常站着老警卫,白天批公文,晚上喝功夫茶,手里那本夹着边角的日记成了最后的“认错本”。他会不会真正相信“一定是他们害了我”?也未必。毕竟,一个人到头来,是不是也躲不开命里那张大网?

有意思的是,马歇尔回美国后,公开场合再谈中国,“不愿多讲”。而李宗仁和白崇禧,最后都落了个身在异乡无根的结局。三人和蒋介石其实都是大时代下的浮萍。往事已远,将军的胸膛再厚,也扛不住那个裂开的历史拐角。

历史里没有“如果”,但茶余饭后,人都喜欢追问——要是真的没有那三个,故事会不会翻篇?没人知道。也许旧日“国共内战”是块大幕,只是谁都无法走出那条设好的轨道罢了。老蒋的日记早已泛黄,三个人的旧账也说不清。只有夜深时分,那个穿着中山装、蹙着眉的老头还在灯下自问:“究竟谁,误我此生?”

来源:湖边赏荷的雅兴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