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旧报无声,胜利有痕。《新华日报》(太行版)、《太岳日报》、《晋绥日报》……山西日报档案馆内,这些泛黄的记载着历史的报纸影印本整齐存放。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的特别时刻,指尖拂过,墨迹犹新,字里行间跃动的历史温度,瞬间将人拉回那个热泪盈眶、振奋人心的时刻。
旧报无声,胜利有痕。《新华日报》(太行版)、《太岳日报》、《晋绥日报》……山西日报档案馆内,这些泛黄的记载着历史的报纸影印本整齐存放。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的特别时刻,指尖拂过,墨迹犹新,字里行间跃动的历史温度,瞬间将人拉回那个热泪盈眶、振奋人心的时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些历经沧桑的报章印刻着当时的新闻。翻开当年8月13日的《新华日报》(太岳版),《日寇无条件投降》的标题依旧醒目;捧读同期8月17日的《新华日报》(太行版),《日本接受投降条件》的报道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欢呼与热泪;《晋绥日报》也以独特视角记录下诸多关键时刻,成为抗战胜利的珍贵史料佐证。它们是峥嵘岁月的见证者,是一群新闻战士以笔为枪、穿越烽火铸就的精神丰碑。
三份报纸的历史脉络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正式创刊。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在接下来艰难的4年零9个月里,历经9次反“扫荡”的战火洗礼,8次被迫迁址,每一期都承载着抗战的重要信息。1943年,因根据地行政区划的调整,改版为《新华日报》(太行版),继续在北方局的领导下,为抗战发声,为人民鼓呼。朱德总司令曾高度评价:“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
《太岳日报》创刊于1940年6月7日,作为中共太岳区党委机关报,它的发展轨迹同样烙刻着时代印记。1944年4月,根据中央关于统一党报名称的指示,更名为《新华日报》(太岳版)。1949年4月,又恢复原名《太岳日报》,并于同年8月23日,因太岳区建制撤销而终刊。
1940年9月18日,《抗战日报》在兴县创刊,是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1946年7月1日,《抗战日报》改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终刊,历时近9年。
山西日报考评部副主任、《新闻研究》编辑部执行主编冯鸿介绍,1984年7月《晋绥日报》报史座谈会期间,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郁文同志曾建议山西省委,由山西日报新闻研究所负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西各革命根据地报刊的整理影印工作。之后,经过千方百计地搜集整理,才有了眼前的这些珍藏。
四百岁新闻老兵的抗战记忆
记录时代风云的不只有老报纸,还有年过百岁的新闻老兵。在山西日报社宿舍院内,还有一位曾全程参与《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的102岁老人——山西日报社离休干部房秉玉。
虽然已至高龄,但房老仍然思维清晰、表达清楚。房老回忆,除了在八路军总部工作的两年,他一生都是在新闻界。1938年,父母双亡的房秉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参加新华日报记者培训班;1939年1月,正式成为《新华日报》(华北版)的一名报务员,之后亲身参与了百团大战、1942年反“扫荡”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
房老口述,那时办报条件艰苦到超乎想象。由于敌人的封锁,报纸用的物资,都进不来。没有纸张,报社的同志们就自己动手开办纸厂。由于条件所限,纸厂造出来的是麻纸,不是现在的新闻纸,所以,在太行山出版的报纸都是拿麻纸印的。
1942年日军发动的大“扫荡”,给房老带来了记忆中最为危险、沉痛的片段。当年5月28日,华北版编辑部在辽县(今左权县)大羊角村突遭日军突袭。据《何云传》记载,社长何云在突围过程中不幸中弹牺牲,他怀里还紧紧揣着未写完的《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社论手稿。此次“扫荡”致使46名新闻工作者牺牲,其中就有平时在房老身侧工作的译报员。“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102岁高龄的房老说,“那是我们经历的最残酷的一次,也是牺牲的人最多的一次。”
然而,幸存人员在战后半个月内便迅速集结,7月1日华北版用仅剩的铅字和纸张复刊,并及时分发给各部队和村庄。抗战期间,《新华日报》(华北版)不间断的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太行山军民的胜利信心。1943年,《新华日报》(华北版)改为《新华日报》(太行版)。1948年秋,《山西日报》组建。1949年,太原解放。房秉玉和《新华日报》(太行版)部分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山西日报》继续为新闻工作奋斗,直到离休。
房老平静的追忆与诉说,连带着泛黄书页上跃动在字里行间的新闻记忆一起,静水流深——它是新闻人以笔为枪的呐喊,是军民共庆的欢歌,更是一个民族在烽火中挺直脊梁的强音。当我们再次触摸这些纸页,那些跨越时空的声音依旧清晰:胜利的记忆不会被岁月封存,那些用热血与坚守写下的新闻故事,永远在历史的长河里,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采写:李卓馨
编导、出镜:曲甜甜
视频:杨昊
制图:雷鑫悦
包装:王浩宇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