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南大的相遇是一次次奇妙之旅,是在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诲中,是在吴健雄女士深刻的物理理论中,是在华春莹女士语调温和却字字千钧的发言中。当了解到这么多优秀的人都来自南大,我也不禁憧憬那所江南朦胧烟雨中的高校,倘若可以与他们成为校友该多么荣幸。
文脉绵长,薪火不息
星河璀璨,新篇再启
2025级小蓝鲸即将跨越山海而来
踏上诚朴雄伟的南雍沃土
每一位小蓝鲸
怀揣故事启程
此刻,舞台已经点亮
让我们共同倾听——
录取于社会科学试验班的小蓝鲸
胡芷昕的 “新声”
与南大的相遇是一次次奇妙之旅,是在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诲中,是在吴健雄女士深刻的物理理论中,是在华春莹女士语调温和却字字千钧的发言中。当了解到这么多优秀的人都来自南大,我也不禁憧憬那所江南朦胧烟雨中的高校,倘若可以与他们成为校友该多么荣幸。
那天晚自习,我在笔记本扉页写下:“愿明年今日,能踏足金陵,做一个如他般有风骨的南大人。”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里,藏着我最虔诚的期许。
笃行不怠,董道而不豫
高二分科,我在文理岔路口茫然无措,是南大浸润着百年文脉的人文学科给了我抉择的勇气——它以兼容并蓄的气度与探本溯源的深致,早已在我心中埋下向往的种子。牛顿的苹果纵然引无数人向往理科世界,我却更偏爱李清照词中“憔悴损”的黄花,这份向往恰是高中偶有黯淡时的微光,让我甘愿直面文科路上的千难万险。
高三上学期的数学考试,我曾一度徘徊在及格线边缘。那些跳跃的抛物线、纠缠的三角函数,像一团乱麻缠得人喘不过气。某个晚自习,我把错题本摊开在桌上,忽然发现三年来积累的错题竟已厚如砖块。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纸上,那些红笔勾勒的订正痕迹,仿佛是自己跌跌撞撞的脚印。我深吸一口气,开始像整理古籍般分类梳理:函数题归为“经部”,几何题列为“史部”,应用题算作“子部”,每道错题旁都批注着错误原因,如同给古籍做校注。
高考数学考场,当倒数第二道大题的思路在脑海中清晰起来时,窗外的阳光正好穿过云层。收卷的铃声响起,我望着答题卡上工整的字迹,忽然想起“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古训。成绩出来那天,数学130分的数字跳进眼帘,我没有狂喜,只觉得像是完成了一场漫长的修行,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证明。
一纸通知书,叩响理想的门扉
七月的风带着栀子花的香气,快递员敲响家门时,我正在沉浸在《呼啸山庄》的世界里。拆开信封的瞬间,烫金的“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几个字,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像极了南京古城墙的砖色。父亲翻出那册边角微微卷起的南京地图,指尖在鼓楼校区的轮廓上停顿片刻:“我在南京进修时,常趁周末来这一带散步,那时就听老教授们讲,这片校园里藏着中国现代文科教育的不少故事。”他轻轻点了点地图上标记的图书馆位置,“有次还跟着他们进过校图书馆,看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整齐码在架上,就知道这里的人文学脉有多深厚了。”
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社会科学试验班。在我看来,这世上最动人的学问,莫过于探究人类社会的运转奥秘。就像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追求,南大的社科教育,恰是要培养既能“坐冷板凳”钻研典籍,又能“铁肩担道义”洞察世事的人才。
暑假里,我特意去了趟南京。站在南大鼓楼校区的梧桐道上,看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洒下斑驳的光影,忽然懂得为何有人说“南京的秋天是从梧桐叶开始的”。走过颐和路的民国建筑,抚摸着明城墙的砖缝,那些课本里的历史忽然活了过来——原来“朱雀桥边野草花”的沧桑、“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繁华,都藏在这座城的肌理里。我想起朱自清先生在《南京》里写的:“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这座城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社科典籍。
四载可期,且向书海深处行
暑假已经过了一半,书架上放着新买的《社会科学概论》,夹着一片从南大校园捡来的梧桐叶。我望着窗外,忽然想起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那些为了梦想披星戴月的日子,终将化作大学生活的序章。
我想象着在杜厦图书馆里,阳光透过玻璃穹顶落在书页上,指尖划过《永乐大典》的影印本;想象着在鼓楼的课堂上,老师用“治大国若烹小鲜”解读现代治理;想象着周末骑着单车穿过玄武湖,看“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南大给我的,正是这样的机会。在这里,我可以做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也可以成为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观察者。就像华春莹女士说的:“既要读得了典籍,也要走得出国门。”未来的日子里,我想在古籍中寻找文明的根脉,也想在社会实践中触摸时代的脉搏,或许只有对人文的深耕与对事理的洞察相互滋养,才能让所学真正落地生根,长成属于自己的风骨。
夜色渐浓,书桌前的台灯亮着温暖的光。我在日记本上写下:“明日启程,赴一场与金陵的约定。愿四年后,能如那株校园里的梧桐,扎根深厚,向阳生长。”窗外的月光,仿佛已经提前带来了南京的问候。
那抹南大紫,照亮我三年黑夜里的每一步!
“考上南大后,我读懂了父亲半生的乡愁”
“南京大学等着你。”爸爸的信,只写了这七个字
来源:蜀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