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九三阅兵,电视上一直播,家里人都凑了过去。有人突然嘀咕了一句:“怎么没看到抗战老兵方队?”其实不少人都习惯了,前些年每次大阅兵,总能看见那些穿着旧军服的老人们,坐在敞篷车里,哪怕动作缓慢,也要挺直腰板,神情里带着一股倔强。可今年,画面里少了他们的身影,说不
今年九三阅兵,电视上一直播,家里人都凑了过去。有人突然嘀咕了一句:“怎么没看到抗战老兵方队?”其实不少人都习惯了,前些年每次大阅兵,总能看见那些穿着旧军服的老人们,坐在敞篷车里,哪怕动作缓慢,也要挺直腰板,神情里带着一股倔强。可今年,画面里少了他们的身影,说不遗憾是假的。
听说人家新闻发布会上有说,为啥今年这个环节没了。说是今年老人们身体条件大不如前,考虑安全,就不让他们出来受累了。我仔细想了想,确实,你看现在还能参加活动的抗战老兵,几乎都是九十五六以上,最年轻的都该是参加过抗日最后阶段的“小鬼兵”,当年十五六岁,如今差不多得一百岁。八月、九月的北京,哪怕一早一晚风凉,太阳底下也是热浪扑面,人年轻的时候都觉得军训难受,更别说这帮老前辈了。
以前可能很多人觉得,抗战老兵出现在大阅兵,就是一件顺理成章、惯性存在的事,却不想有一天这个“剪影”会彻底消失。想起我爷爷当年还在世时,看他们手里攥的那块小手帕,天安门城楼脚下,他悄声念叨过一句:“我这把老骨头还能走多远?”其实那代人的路,早就和国家命运绑在一起了。他们不是为了表演才来的,是真的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哪怕腿脚不便,有时候都要拄拐杖硬撑着。你看看那个著名的画面——2015年那次阅兵,百岁老兵佟麟阁的女儿,穿着母亲的蓝色旗袍,含泪把父亲的勋章别在胸前,代表家族从方阵车上向广场挥手,其实就是大家族和一个民族的记忆。那是很多战士家里的缩影。
当然后面也有不少讨论,热心网友也说,可以让他们坐着上车、减少彩排,其实“走一圈”都不要紧,意思到位了,大家都明白。但看过这么多年,不难体会到,哪怕仪式再简单,哪怕只是短短五分钟的亮相,背后都是几个月的准备——有人说,去年还有几位老兵,坐了两天火车从四川赶到北京,冒着夏季的热浪去练队形。身体没问题还能坚持,一旦哪天闷热折腾,医生和家属都要跟着提心吊胆。老爷子们有时候自己打趣:“我们这一代人,最怕惹麻烦,不能成了拖累。”有一个上过台的老兵,前几年走完方阵就晕倒,后来被记者问起来,他淡淡一句:“能上场是福气,不能给人添乱。”听得我心里一阵发紧。
说到底,这份体贴,其实是明白他们已经太辛苦,不愿让敬意变成折磨。而且咱们现在再怎么表达崇敬,也不能把人老人家全当“仪式道具”用。谁家没老?天气一热,一次次往返奔波,吃饭睡觉都不规律,一不小心就是生命代价。比起热闹和感动,更重要的,还是让老人们安安稳稳地,带着尊严度过晚年。我家邻居有个老头,曾经参加过解放军文工团,每每说起这些前辈上的事,都使劲点头:“好汉不怕老,最怕最后丢人现眼。”他们自己也明白分寸,怕自己哪天力不从心,硬撑反成笑话。
其实看不到抗战老兵上场,并不是“不重视了”,反倒是真正的体谅和敬重。现在的社会环境,跟他们当年完全不一样。抗日战争结束已经八十多年了,不少年轻人常吐槽“抗战八年,讲了一百年”,但只有过年、阅兵这种大场合,我们才会忽然意识到,这群老人隐身在人群里,不声不响,却用一辈子换来我们今天日子的底气。你去问问那些参加海峡两岸抗战纪念活动的老兵,很多人的口气都是:“我们做这些,不是为了别人记得我们那点功劳,是怕大家忘了以前的苦日子。”我去年去北京采风,见一位东北抗联的老爷子,打着点滴还要坚持和青少年合影,说:“再不见,就没机会了。”
记得前几年在南京,每年12月13日前后,城里总会见到一些特别年长的人认认真真地清扫纪念场馆周边。有个老太太,背影瘦瘦的,拧着半桶水,一板一眼洗台阶,脸上全是皱纹。有人问她怕不怕冷,老太太呵呵一笑:“活着的人,是为死去的亲人也干活。”那一刻我才体会到什么叫“活着的证人”。这些烈士、老战士,活到现在的,已经不多了。九三阅兵取消这个环节,说到底,是生命和尊严的妥协,也是国家对老兵最后一份善意。
不过说句心里话,我们每个人的日子,都是从他们那辈子“省”下来的。没有那条长长的血路,也就没有现在这样平平安安上班、炒股、养娃的烟火气。以后阅兵不见他们,少了些仪式感。但很多真正的敬意,其实在细节里,在我们和家的故事里,在那些冰冷的纪念碑和每一本老照片下,在一代又一代人心头挂念的那个下午太阳。他们老去了,慢慢退场,但那种哪怕一个人也要扛过风雨的劲头,不会被时间带走。
有时候想想,人活一辈子能留下点啥?老兵们“消失”的那天,是新的生活被打包妥当的日子。一杯茶,一眼广场,也许天安门上方的朝霞里,早都藏着他们未了的愿望。到底我们什么时候不再需要仪式,永远记得那些人?没人有答案,但每逢九三,大概还会有人偷偷泪目吧。
来源:智者面条h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