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刘店集乡的刘双楼村。明正德年间,刘氏从庄西刘老庄迁到这里定居。那时候的人实在,因为勤劳能干,日子过得比较富裕,盖起了两座楼,乡亲们就直接管这里叫"刘双楼"。
明初洪武年间,大量移民从山西洪洞县迁到夏邑这片土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刘店集乡的刘双楼村。明正德年间,刘氏从庄西刘老庄迁到这里定居。那时候的人实在,因为勤劳能干,日子过得比较富裕,盖起了两座楼,乡亲们就直接管这里叫"刘双楼"。
说到盖楼,还有曹集乡的李半楼村。明永乐年间,李氏二世祖清公迁到此地,盖楼只盖了半截,得名李半截,后来才叫李半截楼。
北岭镇于阁村名儿来得更细致。明洪武二年,于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居夏邑东15公里处建村,取名于楼。十一年后,其长子分居于楼东南3公里,因村前有一阁,故名于阁。您看,连距离都记得这么清楚,三公里外的分村,因为多了个阁楼,就叫于阁。
王集乡的张楼村也是明洪武年间建立的。张氏先祖张天石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这里建村,村子就直接叫张天石楼。用建村者的名字表达对先祖的纪念和尊敬。
说到团结融合,刘店集乡的徐马庄村就是个好例子。明洪武初年,徐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夏邑徐双庙,后分村居住,以姓取名为徐庄。同年,马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移居于河南夏邑东三十五里迁此建村,故名马庄。到了1984年,两个村合并,就成了现在的徐马庄村。一个村名,记录了两个家族的迁徙轨迹,也体现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火店镇的田集村名儿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个集市。田姓村民是最早在这里定居的,他们耕耘播种,渐渐兴起集市,村子就被叫做田家集,后来简化成田集。这事儿可不是空口白话,永城市考古队在田集村南地的广教寺遗址,挖掘出具有宋元时期特征的古砖,证明了这个村子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是有集市、有寺庙的聚居地了。
说到夏邑这个名字本身,它古称"下邑",因地处低洼,取其低下之意。后来到了金代,改称"夏邑",取"华夏之邑"之意,这个名字已经用了700多年。
说到夏邑,不能不提它的孔子文化。这儿可是孔子祖籍所在地,境内至今尚存有孔子还乡祠等人文景观10多处,有着深厚的孔祖儒学文化积淀。孔子提倡"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这种仁德思想在夏邑影响深远,世代传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这可能也是夏邑成为"中国长寿之乡"的文化密码吧。
最让人感慨的是那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村庄叫什么名字,往往直截了当:有楼的叫楼,有阁的叫阁,有集市的叫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是夏邑人性格的体现。
来源: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