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1857年出生。起的名字带着点儒家意味。他家是哪的?有时候说闽南一带,有时候又说马来西亚出生,父亲华人,母亲西方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小时候就离开原生地。大概十岁左右,一路跑到西欧,英国、德国都待过。
有人说,日本人原来就和中国人是一回事?这种说法出自辜鸿铭。他还真就为这句话赔进去不少名声!可辜鸿铭是什么样的人?想明白吗?
他1857年出生。起的名字带着点儒家意味。他家是哪的?有时候说闽南一带,有时候又说马来西亚出生,父亲华人,母亲西方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小时候就离开原生地。大概十岁左右,一路跑到西欧,英国、德国都待过。
异乡的饭吃腻了,家乡的米饭很久没碰。他童年几乎没机会留下对中国社会的真实回忆!想家吗?也许有过那么一阵。可人长大了就只能往前走。他学会了很多欧洲语言,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还有拉丁语。真有些本事。
可别觉得他想做外国人。那会儿,清朝要垮了,一批批留学生回国改头换面。辜鸿铭偏要留着清朝那种穿着,一根辫子不肯剪。讲外语却只在外人面前讲中国的事。他兜里揣着对大清的那一套信仰。每次给外国人或者给自己讲什么“道义与礼”。他说这些的时候,神情总是很真诚。
张之洞看中他,带进了官场。官场规矩多,西洋的规矩更多。辜鸿铭溜达一圈,倒是落下“什么都见过”的名声。后来去北大讲课,穿着老式的长袍。学生看他,不全是敬服,倒更多是稀奇。他站在课台上,和别人都不一样。总是那种奇怪的吸引力。
他既不靠近中国,也不完全站在西方那边。他的经历让他有另外的想法。他既熟西方人的性格,也吃得惯本国人的饭,更讲究一套独特的第三种路。他能说日本人就是中国人,这话真气人么?
时间回到1924年。辜鸿铭出现在东京大学的讲台上,穿着老清朝衣服。说得是《中国文明的复兴与日本》。他讲了很多,有一句:“现在的日本,倒像极了唐朝的中国人。”场面一时炸了锅,当场就有人不高兴!
乍一听,真像是在替日本说话啊。可听下去,感觉又不是。他说中国的精气神逐渐消散,日本却好像守住了。他心里有点酸。他觉得中国传统的那些东西,国内要没了,邻国却正好保存着。他有点无奈,也有点不平。
日本方面不停引用他的言论。有人把他话剪辑出来,拼接着大肆宣扬。说什么“日本和中国像一家人”。为“东亚共荣”,日本人搬出辜鸿铭的名声,拿来当武器。可是,他本意却根本不是认同这套说法。
他想说别的。他想证明那时候的东方文化,碰到西方的风暴并不会立刻消失。中国被动割发易服,学西方、变衣冠,祖上的东西越丢越多。辜鸿铭有些急。他不希望中国精华断掉。他说日本像唐朝人,是想借外人之手提醒中国人自省。疼爱也罢,遗憾居多。
日本和中国的互动早就开始。秦代,有个徐福带着人和书去了日本,大部头的典籍渡海保存。有人说,秦汉时期中国丢了不少东西,反倒日本藏着。唐朝也有日本人专门东渡学习。日本许多习俗隐藏着中国过去的成分。日本人照搬了很多仪式、衣冠、文学样式,就连宗教也借鉴不少。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说,传统东西里能看到中华痕迹。
单从血缘讲,或许说不通,但精神和文化呈现出的样貌,“唐人遗风”倒能看到点影子。辜鸿铭的话,调侃成分重,实际上是对本国文化变迁的叹息。他看到日本社会保守有度,而中国内部折腾不止。看上去日本守着根,国内却到处变。
中国变乱那时,日本真成了“活标本”。文化流转流转,竟跑到海外扎根。他难受,但没法说。辜鸿铭不是想站日本那边,更不是故意唱反调。他心疼的是这些文化的彻底消散。
日本日后有人断章取义,把他的话当成自己政策的论据,说中日同宗。他们还真就趁机往中国派人,打着优等民族的幌子自说自话。一旦战争失败,这些说法就没人理会了。于己于人,都留下不小的伤害。
辜鸿铭不会背叛。他活着的时候,始终想着保住祖宗那根脉。别人追着求变,他反而觉得留着老东西反倒安全。那句话也许更多是一种牢骚:“家里东西丢了,反而别人帮忙收着。”
有些选择没对错,只是各人不同。辜鸿铭只是想在眼前这场翻天覆地的剧变里,稳住他心里那点中国的影子。那影子的分量,外人说不清。他终究活在夹缝中。
你问他到底是哪边的人?他全都不是。他只是有自己的坚持,不爱随波逐流。这些年过去,他的那句“日本人是真中国人”,听起来味道都变了。
他既没有输,也没有赢。他只留下了不同于所有人的路径。世事如此,谁又能改变?
来源:八号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