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丨校服“衣脉相承”彰显教育温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6 15:11 1

摘要:小学生处于生长快速发育期,一件校服往往穿两年就不再合身,而一扔了之,未免可惜。如今,这个困扰不少家长的难题,有了“解题思路”。据央视新闻报道,河南省郑州市一小学创新推出“循环校服”举措,毕业生捐赠或高年级学生“以旧换旧”的校服,经专业机构清洗消毒后,免费送给低

□ 张英东

小学生处于生长快速发育期,一件校服往往穿两年就不再合身,而一扔了之,未免可惜。如今,这个困扰不少家长的难题,有了“解题思路”。据央视新闻报道,河南省郑州市一小学创新推出“循环校服”举措,毕业生捐赠或高年级学生“以旧换旧”的校服,经专业机构清洗消毒后,免费送给低年级同学。

一件校服的循环利用,折射出在细微处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智慧。在物质丰裕的今天,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校服往往成为“快速消费品”——孩子长高一点,旧校服便被“打入冷宫”,甚至直接丢弃。而“循环校服”的生动实践,不仅变废为宝,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更在校园里培育了理性消费、珍惜资源的价值观,让可持续发展从课本上的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更为可贵的是,“循环校服”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勤俭节约的种子,让这一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教育从来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价值观的塑造和品格的培养。当高年级学生郑重递出陪伴自己成长的校服,当低年级孩子双手接过这份承载着学长祝福的礼物,那一刻完成的不仅是一次物品交接,更是一种关爱他人、珍惜资源的价值传递。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加深刻地让孩子们理解分享的意义、传承的价值。

“循环校服”,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校园礼物交换”体系。在校服传递的过程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产生了情感的联结。循环使用的校服,成为连接不同届学生的物质纽带,编织着校园内部的温情网络,让素不相识的学生因一件衣服而产生联系,让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成为情感交融的载体。教育的本质,不仅是培养会学习的人,更是培养懂得生活、珍惜资源、关爱他人的人。

从“免费领取”到“循环传递”,一套校服的旅程,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责任的交接、一种文明的延续。当资源节约不再停留于口号,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培养人”到“成就人”的升华。期待更多学校能以“循环校服”为起点,构建起覆盖课程、管理、文化的可持续教育生态,让绿色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参天大树。

编辑:王克审核:刘 飞

本文来自【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