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留学的学校是中央印地语学院,总部位于印度北方邦的阿格拉。阿格拉坐落在亚穆纳河畔,以泰姬陵闻名。阿格拉曾是莫卧儿帝国的首都,作为帝国的政治、文化和艺术中心,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阿格拉依然是印度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连接着德里、斋浦尔等主要城市。
2024年10月24日,我们广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子一行踏上了前往印度的留学之旅。
我们留学的学校是中央印地语学院,总部位于印度北方邦的阿格拉。阿格拉坐落在亚穆纳河畔,以泰姬陵闻名。阿格拉曾是莫卧儿帝国的首都,作为帝国的政治、文化和艺术中心,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阿格拉依然是印度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连接着德里、斋浦尔等主要城市。
我们到达德里的机场后,与学校派来的司机顺利会合,两辆轿车一辆载我们,一辆载行李,满满当当地向阿格拉出发。一落地就能感受到印度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议的印度)的标语、印度国旗以及印度国旗配色的各类物件随处可见。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一路从城市驶入农村,窗外高耸的广告牌、灯火通明的楼宇变成了广阔的田地、矮小的平房,空气也渐渐清新起来。听着司机大哥播放的印度歌曲,感觉一切都很新奇。
这就是我们印度之旅的开端。
2025年3月14日,陈心妍与其他中国留学生以及印度朋友在在洒红节庆祝活动期间合影。(图片由作者提供)
初到阿格拉,由于当地几乎没有东亚面孔,我们走在街道上时,似乎能感觉到整条街的目光。胆子大一些的印度人还会上前搭话,询问我们来自哪个国家。阿格拉的街道很原始,也很热闹。道路两侧是商店和小摊,有售卖奶茶饮料和各种小吃的摊贩,中间是密集的车流,路边还有无人牵引的牛在四处漫步。一开始我们听不懂当地人说话,沟通时只能蹦出几个简单的句子,不过他们听到我们开口说印地语后表现得很惊讶,也很乐意为我们提供帮助。
还没等我们适应这里的生活,学校的课程就开始了。学校里有斯里兰卡、日本、泰国、波兰、乌兹别克斯坦等许多国家的学生,我们用印地语和英语交流,课堂内外充满了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学校除了理论课,还安排了两节极具印度特色的实践课:瑜伽课和舞蹈课。每逢节日,学校都会举办盛大的舞蹈表演和瑜伽表演,学生会穿着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随着音乐热情洋溢地舞蹈。这些表演大大增添了节日氛围,从中能感受到印度人对生活的热爱。
2025年1月26日,为庆祝印度共和国日,中央印地语学院的师生在学校礼堂进行了瑜伽表演。(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印度生活的时间久了,我们的语言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最初和当地人沟通起来还充满障碍,现在也流畅了许多。与此同时,我们对这片土地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来之前,大家对印度的印象还是贫穷、落后、脏乱。虽然这里的环境不尽如人意,但印度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却让我印象深刻。在阿格拉,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素食主义的盛行。学校附近几乎全是素食小摊和餐厅,一次我和同学想去商场改善伙食,询问服务员哪一家是非素食餐厅,他却略微严肃地告诉我,这个商场是禁止肉食的,只提供素食。这背后大抵还是宗教信仰的力量——印度教的信徒用素食主义诠释着他们对信仰的忠诚。
来留学之前,我已对印度的贫富差距有所了解,但亲眼所见还是觉得震撼。阿格拉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这里的贫富差距更明显一些,路边能看到躺在地上盖着被子睡觉的流浪汉,还有年纪小的孩子在乞讨,有时甚至会跟着我们一路走。每每遇到这种事情,内心都不免泛起波澜,他们营养不良的面孔实在可怜。在这里,贫穷不是数字,是那些伸过来的手,是那些追着我们的眼睛。
在学习之余,我们也常利用周末的时间出门探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建筑是泰姬陵。一走进景区,泰姬陵就在视觉上征服了我们,通体的白色大理石,搭配精美的宝石和雕刻,整座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展现出一种完全对称的美学。走进泰姬陵内部,就像进入了一个被时间封存的梦境。穿过拱门,有工作人员打着小手电筒展示大理石墙壁上的藤蔓花纹,在光的照射下宝石有了流动的色彩。中央安放着沙贾汗与穆塔兹·玛哈尔的假墓石棺,静谧而肃穆,似乎能听见历史的低语,而真墓深埋于地下的封闭墓室中。走出陵墓,就能看到亚穆纳河畔,远远还能望见对面的红堡。
我们还趁着假期去了许多地方,孟买、果阿、马拉里、德里、斋浦尔。孟买和德里是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非常便捷。果阿则是外国游客最爱的度假胜地。我个人最喜欢的地方是马拉里。这座城市对宠物十分友好,在路边能看见狗在四处行走。我们去马拉里是在冬天,那里的雪景美不胜收,哪怕在国内已经看过云南和川西的雪景,马拉里独特的祥和、纯净和温柔依然打动了我。那里的人淳朴善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时遇见在车引擎盖上做烧烤的印度人,他们会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喝酒吃肉。因为有印度朋友的带领,为期一周的旅行期间我们每天都受邀去当地人家里做客,大家围炉煮茶,坐在温暖的地毯上聊天。当地的叔叔阿姨看我们吃不惯玛莎拉,还特意做了几份像糖水一般的甜品给我们。
这段旅程的开始就很戏剧化。我们和印度朋友一起出发,他们想尝试包车从德里开到马拉里。我们的包车师傅特别有松弛感,一路上又是停下吃东西,又是停下补觉,原本十个小时的车程花了十五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时所有人都蔫了,连印度朋友都说: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尝试包车旅行。
印度人身上总有这种“天塌了也有高个子顶着”的从容感,我想这与印度轮回的时间观有关。比如,印地语中“昨天”和“明天”是同一个单词,印度人认为时间不是稀缺资源,而是循环的。这使得他们做事总是不紧不慢,时间观念不强。就像学校的节日舞台表演,早上九点就通知学生入场,但可能到下午才正式开始表演。一开始我们还苦不堪言,现在也已经能自如地带着作业或是书籍去现场慢慢等候。这样慢节奏的生活,也让我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没有什么事情是今天必须完成的。尽管这种时间观念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效率低下,但它也赋予人一种独特的适应力和对生活的从容态度。比如,乘坐突突车的中途是可以让司机停车,下车买个东西的;逛集市是可以让老板把商品全部展示一遍,就算看完不买也没有关系。
说到逛集市,印度的砍价文化也很有趣,在这里砍价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生活技能。除非店铺门口标出了统一定价,不然都得和老板推拉半天才能成交。通常老板会先报出一个高价,我们再报出一个较低的心理价,这次报价甚至可以对半砍,然后双方各自让步。一般最后的环节是,如果老板没有给出我们想要的价位,我们就说“那不要了”并走出店铺,这时老板往往会叫住我们,同意用更低的价格交易。这样的画面像极了小时候我的妈妈和店家砍价,真可谓妙趣横生。
留学的这段日子里,印度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魅力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与世界上许多地方相比,印度文化多元融合的特点尤为突出。我意识到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信仰的坚守却是相通的。这次留学的经历定会成为我生命中一段珍贵的记忆。
本文作者陈心妍是中央印地语学院交换生。
来源:中印对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