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的 “千年进化史”:从商周青铜鼎到宋代 “拨霞供”,吃法如何演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6 11:36 1

摘要:咱今儿个唠唠火锅,这可真是个神奇的美食。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火锅店,什么四川火锅、重庆火锅,那叫一个火。但你知道吗,火锅的历史,那可老长了,文化底蕴也深厚得很,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咱今儿个唠唠火锅,这可真是个神奇的美食。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火锅店,什么四川火锅、重庆火锅,那叫一个火。但你知道吗,火锅的历史,那可老长了,文化底蕴也深厚得很,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说起火锅的起源,那得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候人们用 “陶鼎” 做饭,这陶鼎分上下两层,上层煮食物,下层点火加热,简直就是现代火锅的原始版。后来啊,火锅的模样和吃法就越来越丰富了。古代火锅可不叫火锅,叫 “古董羹”,为啥呢?因为把食物扔到沸水里,会发出 “咕咚” 的响声,这名字起得可真形象,不得不佩服古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那叫一个细致。

再把时间往前推,到了商周时期,火锅有了雏形,就是 “温鼎”。这温鼎可有意思了,能让人边煮边吃。它构造精巧,内部夹层分成两部分,上层放汤羹肉类,下层放炭火燃料,还有专门的火门换炭火,周围有透气小孔。不过那时候等级森严,这精致的小火锅只有王公贵族能享用,普通老百姓只能眼巴巴看着,就像古诗里说的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个厉害的家伙 ——“鼎鼎”。这 “鼎鼎” 相比温鼎,那可是有质的飞跃,最大的亮点就是能调五味。就像《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说的,把几种食物混在一起,让味道相互交融,那做出来的菜肴,鲜美程度简直了。

到了汉代,染炉出现了,它和现代火锅模样挺接近。染炉分三部分,中间是炭炉提供热量,上面放小锅煮食材,下面还有承接炭火的盘,安全又周到。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和西域交流频繁,香菜和小葱作为调味品出现在王侯贵族的餐桌上,于是火锅蘸料吃法诞生了,这可给火锅注入了新灵魂。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喜欢用 “五熟釜” 煮食。这 “五熟釜” 把鼎分成五个烧煮空间,能避免料汤串味。煮食时,把猪肉、狗肉等不同肉品放在不同格内,食客能一次性尝到 5 种风味火锅,和现在的鸳鸯锅、九宫格火锅理念相似,堪称它们的鼻祖。

魏晋南北朝,连火锅都变得风雅起来。陶渊明发明了菊花火锅,火锅里油腻的东西多,菊花放进去,能让油腻变得清淡,吃着火锅,仿佛吃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种文化和境界。

唐朝时,火锅成了时尚饮食,富人办家宴,火锅必不可少。唐代火锅多是陶制的,叫 “暖锅”。白居易那句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里的 “红泥” 就是陶瓷火锅。想象一下,下雪天,屋里暖烘烘的,桌上放着热气腾腾的陶制暖锅,和友人围坐,边吃边饮酒作对,多惬意。说不定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大咖,吃火锅时也诗兴大发过呢。

宋代,火锅吃法已经很常见了。民间农历十月初一有 “暖炉会”,可热闹了,大家有的围炉烧烤,有的吃火锅。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里记载了 “拨霞供”,可有意思了。林洪去武夷山拜访隐士,抓到只野兔,本想烤着吃,隐士却教他新吃法:桌上放生炭小火炉,架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制成调味汁,等汤沸腾,夹肉片涮熟蘸料吃。林洪一试,觉得太妙了,给这涮火锅方式取名 “拨霞供”,这名字取得太形象了,涮动的肉片就像天边的彩霞。

明代,大航海时代开启,好多外来作物和调料传入中原,丰富了火锅的味道和种类。明代火锅秉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的理念,啥都能丢进去涮,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爱这一口,它不仅是美食,更成了文化象征。

清代,涮肉火锅在宫廷备受青睐,成了著名的 “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里有 “野味火锅”,用山鸡等野味做食材。乾隆帝更是火锅的铁杆粉丝,几乎餐餐离不开。他还把火锅宴带到巡游之处,让火锅在民间也盛行起来。

你瞧,从商周的青铜鼎,到宋代的 “拨霞供”,火锅的吃法一路演变,历经千年,承载了多少人的饮食记忆和文化传承。咱现在吃火锅,享受的可不只是美味,更是这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独特魅力。你最喜欢哪种火锅吃法呢?快在评论区跟我唠唠~

来源:斤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