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纽约时报》突然爆出一桩2019年的旧事,披露特朗普在任期间曾批准了一项针对朝鲜的绝密计划:
令各界都没想到的是,金正恩前脚刚结束访华行程,后脚美国媒体就扔出一颗深水炸弹。
最近,《纽约时报》突然爆出一桩2019年的旧事,披露特朗普在任期间曾批准了一项针对朝鲜的绝密计划:
派遣海豹突击队潜入朝鲜海岸,部署通讯拦截设备,专门针对金正恩。
行动本身已足够惊人,但更骇人听闻的是后续:执行过程中,美军居然开枪射杀了一整艘朝鲜船只上的平民。
按照《纽约时报》的报道,这整个过程堪称是“鲁莽”与“灾难”的代名词:
2019年,有一队美国海豹突击队员奉命潜入朝鲜东海岸,他们的任务是在合适的隐蔽点位安装通讯监控设备,目的是拦截朝鲜高层特别是金正恩的通讯信号。
当晚,正当他们执行任务的时候,附近海域突然出现一艘正在进行夜间作业的朝鲜船只,关于这艘船只,美军事后推测那很可能只是一艘普通渔船,没有任何武装。
然而,惊慌失措的海豹队员因担心暴露,竟然直接朝该船开火,结果,船上数名朝鲜平民全部中弹身亡,无一生还,事后,海豹队员仓皇撤退。
事情发生后,消息被严格封锁,朝美两国也没对此事透露半个字。
但自那以后,金正恩和特朗普的见面就再也没有了,相互联系的管道也被切断,两国关系再度回到冰点,金正恩再也没有接过特朗普打来的电话。
尽管特朗普方面至今依然否认此事,但《纽约时报》这次披露的行动细节、时间节点、内部信源极为详实,很难让人不相信,这大概就是当年美朝关系突然恶化的真正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爆出这桩丑闻的时间相当微妙。
首先是恰恰就选在金正恩结束访华、与中方及普京进行系列会晤、回到朝鲜之后。
其二,此前韩美日三国已经决定,将于9月15日至19日在半岛周边海域举行大规模“自由之刃”联合军演。
其三,此前李在明方面再度提出三阶段朝鲜半岛无核化的要求,不过遭到了朝鲜方面的驳斥。
现在美韩日整这个大规模军演,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向朝鲜施加压力、展示威慑力。
韩国终究没跳出“安全靠美国”的老路,也说明特朗普可能已经向韩方传递了某种“必须选边”的信号。
演习是假,试探是真。美韩想看看,有了中俄支持的朝鲜,底线到底在哪。
不过,我们都清楚,这些军演,对朝鲜没有任何作用。
一个已经事实拥核的国家,怎么可能再主动放弃?
这几年吃美国的亏,还不够多吗?
不太可能是偶然。
一种可能是,有人不想让半岛太平静。金正恩这次访华,不仅巩固了中朝关系,还见了普京,摆明了是要强化“背靠背”战略协作。有些人坐不住了。
另一种可能是,美国国内有人不想让特朗普“太好过”,翻出这种可能涉及“战争罪”的旧事,无疑是在给他制造麻烦。
不管哪种,这则新闻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信号:有人不希望朝美关系缓和,更不乐见朝鲜和谁走得更近。
从最近一系列的动向来看,华盛顿和首尔似乎仍然在用旧剧本应对一个全新的朝鲜。
第一个误判:低估了朝鲜的战略定力。
今天的朝鲜,早已不是五年前的朝鲜。
现在朝鲜有俄罗斯在军事技术、能源供应和经济支持上的实质性背书,朝鲜的导弹研发、核威慑能力甚至卫星技术都在快速迭代。
在这个阶段,朝方不可能轻易回到谈判桌,更不会在美韩的高压之下低头。
特朗普和李在明幻想“软硬兼施”就能逼朝鲜就范?简直是白日做梦。
第二个误判:低估了中俄朝战略协作的稳定性。
东大和朝鲜早在1961年就签订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其中明确规定:一旦缔约任何一方遭受任何国家武装进攻,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而去年,普京与金正恩签署的《俄朝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也明确写入“一方面临侵略威胁时,双方应立即协商并采取支援措施”。
换句话说,朝鲜的安全背后,站着两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除非美国已经准备好同时与中俄朝正面交锋,否则任何“军事冒险”的算盘都不可能真正打响。
第三个误判:高估了“旧方法”的有效性。
现在的国际形势已经彻底变了。
美韩日持续在半岛周边举行大规模军演、搞军事施压,除了进一步激化对立、让朝鲜更坚定地发展国防自卫能力之外,实际上已经失去实质效果。
金正恩这次访华,以及在中俄之间获得的战略支持,已经非常明确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朝鲜不再孤立,美国那套“极限施压”已经失效。
目前,朝鲜已经通过实质性合作,成功将自己嵌入三边稳定战略框架中,安全能力大幅提升;
东大和俄罗斯在半岛问题上协调立场,共同反对任何导致局势紧张升级的行为;
美国若继续沿用“以压促谈”的老套路,只会进一步丧失地区影响力。
来源:云霭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