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谈就崩了?26国或向乌克兰派兵,普京回国亲自坐镇:敢来就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6 13:03 1

摘要:9月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主持了一场支持乌克兰的“志愿联盟”线上会议,英国首相斯塔默、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参加了会议。会后,马克龙宣布,以欧洲国家为主的26国已正式承诺,将在未来达成停火或和平协议的“框架下”,向乌克兰部署“保障部队”,这些部队可以是陆军、海军或

9月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主持了一场支持乌克兰的“志愿联盟”线上会议,英国首相斯塔默、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参加了会议。会后,马克龙宣布,以欧洲国家为主的26国已正式承诺,将在未来达成停火或和平协议的“框架下”,向乌克兰部署“保障部队”,这些部队可以是陆军、海军或空军,还强调不会部署在前线,目的是保障乌军的规模和能力不被限制。不过,具体派多少人、什么时候去、怎么去,并没有披露。

会议期间,这些领导人还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了电话,美国表示会在“几天内”确定对乌安全保障的支持方式。

同一天,俄罗斯方面也给出了清晰回应。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东方经济论坛上公开表态,任何外国军队进入乌克兰,俄罗斯都会把它视为打击目标。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和外交部也重复了这一立场,称乌克兰的安全保障不能靠外国驻军,俄罗斯不会接受、不会讨论任何形式的外国军事干预。

乌克兰这边,泽连斯基对26国的安全保障表示欢迎,还说有必要和普京见面,但不接受在莫斯科见。他的理由很直接,莫斯科是对方主场,在那里谈判姿态会变低。他还公开向特朗普寻求支持,强调美国的支持和安全保障对乌克兰至关重要,并把“加入欧盟”也当作安全保障的一部分。

很多人可能会混淆,这支“保障部队”是不是维和部队呢?按马克龙的说法,确实是以“安全保障”为名,还强调不在前线。但有三个关键点需要弄清楚。

第一,部署的时间点很模糊。文件里说的是“在未来的停火或和平协议框架下部署”。这听起来比较温和,但其实留下了操作空间,只要宣布“有框架”,哪怕战场还在打仗,部队也可能先部署进去。也就是说,存在“还没真正停火,就先驻军”的情况,这肯定会触碰俄罗斯的红线。

第二,“不在前线”可不等于不参与战争。现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 trenches 对峙,卫星侦察、电子战、通信中继、后勤保障、空防、远程火力引导等,这些都可以在距离前线几百公里以外进行。只要部队进入了乌克兰国土,就可能实质性地改变战场态势,俄罗斯从军事角度会把它当成敌对力量,打击目标就会包括指挥中心、通信设施、弹药库、机场、港口、集结场等“高价值目标”,所以就算不在前线,也一样不安全。

第三,授权和指挥权的问题没有说清楚。真正的维和部队,需要双方同意、有明确的授权、可验证的中立性以及透明的指挥链。但这次俄方明确反对,授权主体和指挥安排也都没有公布。缺少这些,风险就很高。俄方已经明确表示,只要外国武装踏入乌克兰,就是合法的打击目标。这就意味着,一旦部队进入,任何突发事件都可能迅速引发军事冲突。

那法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法国是想借这个机会掌握欧洲安全的主导权。过去欧洲安全一直跟着美国走,德国又靠着能源和制造业的优势压法国一头。俄乌冲突后,德国没了低价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成本上升,经济也不太好,法国就看到了“翻身”的机会。推动“保障部队”这件事,就是想在欧洲安全架构中占据中心位置。英国愿意配合,一方面是和法国一起行动,另一方面也是想重塑自己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

不过,欧洲内部意见并不统一。德国态度比较谨慎,说要等“框架明确”了再做决定;波兰直接表示不派兵,因为它和乌克兰接壤,最容易受到影响。这种分歧不是突然出现的,两年多来,欧洲在援乌问题上一直就没有统一过节奏,之前在武器援助上就争执不下,更别说派兵了。所以说,26国的承诺更像是一个政治信号,真要把部队派过去,阻力会非常大。

美国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美国通过电话参与了协调,承诺会尽快明确支持方式。美国一贯的做法是“离岸平衡”,让欧洲承担更多的人力风险,自己则提供情报、武器、资金、制裁以及外交平台等支持,尽量避免直接派兵。这样既能把控节奏,又能避免美军陷入战争泥潭,还能推动欧洲减少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增加对美国能源的依赖,获得经济和战略上的双重收益。至于这次几天内会出台什么具体方案,目前还没有公开的细节。

俄罗斯的底线很清楚,就是坚持乌克兰不得驻扎外国军队。因为乌克兰对俄罗斯来说非常重要,一旦有西方部队驻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中心面临的预警时间就会缩短,纵深威胁也会增大,防御成本会大幅上升。俄方把这视为不可替代的安全风险。普京说的“敢来就打”,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明确的交战规则。俄外交部说“不讨论任何形式的外国干预”,就是把军事干预的门彻底关上了,只留下了政治谈判的可能性。

还有人担心,这会不会马上变成俄罗斯和北约的直接对抗呢?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还不至于。这次是以欧洲国家为主的“志愿联盟”的政治安排,不是北约条约框架下的集体防御行动。但风险确实在增加,多国武装力量集中在一个战区,旗号不同、系统不同、规则不同,很容易发生误判。比如无人机相撞、电子战干扰、空域误入等小事故,都可能被舆论和政治放大,迫使决策层采取行动,很容易滑向失控的局面。

欧洲国家还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钱的问题,派兵不是一次性的支出,而是长期的花费,包括部队轮换、运输、补给、战损赔偿、保险、退役补偿、设备折旧等。现在欧洲经济复苏乏力,通胀反复,工业电价高企,财政空间又被社保和绿色转型占据,这时候再增加一笔巨大的派兵开支,压力可想而知。二是安全问题,如果俄罗斯把压力转移到“灰色地带”,比如能源管道、跨境铁路、公路口岸、海底电缆等都可能受到影响。冬季的能源供应、供应链安全、社会稳定等都会受到牵动,所以越靠近战区的国家越谨慎,波兰的表态就是很现实的考虑。

那么谈判的窗口有没有关闭呢?其实还没有。俄方表示可以在伊斯坦布尔继续谈判,甚至愿意提高代表团的级别;俄方也解释说,邀请泽连斯基到莫斯科是进行“谈判”,而不是让他去“投降”。

乌方也认为有必要会晤,但不接受在莫斯科。谈判的渠道还在,难点在于“驻军”和“否决权”这两个关键问题。乌方想要一个可靠的安全保障,最好是由西方主导;俄方则坚持必须参与安全保障机制,并且要有关键的否决权;西方则倾向于排除俄方的主导权。三方的诉求不一致,谈判进程肯定会反复拉扯。

外国驻军是俄罗斯公开的红线,谁要是踏进去,俄罗斯肯定会用军事手段回应,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所谓的“保障部队”如果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作为一种政治威慑还可以;但一旦真的落地,就会大幅增加冲突升级的风险。“不在前线”的说法并不能保证安全,因为现代战争的范围很广。

欧洲内部意见不统一、财力有限、地缘风险又高,所以26国要把承诺变成实际行动,难度很大。美国会把控节奏,但不太可能直接派地面部队。谈判的渠道还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驻军与否”和“谁有否决权”。

真正能让局势降温的办法,是把高风险的选项先放一放,把具体条款谈清楚,先让战场平静下来,再讨论安全保障机制。

普京已经明确表示“敢来就打”,这不是虚张声势,而是提前告知了风险。谁要是把军队派到乌克兰,谁就要做好被打击、被问责、冲突升级的准备。对欧洲来说,最明智的做法是降低表态的调门,别让政治冲动引发军事事故。

现在和平的路还在,只是比较窄,需要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来源:何溢诚台湾

相关推荐